效仿苏门家风 以豁达破内卷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7 16:08
注册公司服务中心 - 财务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面对家长投诉频发与教育焦虑,专家建议——

效仿苏门家风 以豁达破内卷

近日,绍兴的一幅鲁迅壁画遭到莫名投诉引发社会热议——家长究竟应该给孩子传递怎样的生活观、成长观?严苛甚至刻板的教育与让孩子从小享受“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烟火气,是否真的格格不入?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民读书汇”第五期活动现场,专家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才能找到一把开启智慧教育的密钥。

多给孩子童年滋养

今年8月,时值北宋文豪苏东坡逝世924周年。“我们常想起苏东坡‘大江东去’的豪迈、‘但愿人长久’的温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却少有人追问:这份穿越千年的魅力,究竟源于怎样的童年滋养?”活动伊始,主持人、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的提问,将话题引向苏东坡的原生家庭。

作为深耕苏轼研究的传记作家,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崔铭拆解了苏家的特质,“苏轼的祖父苏序豪爽仗义,灾年时曾卖掉自家良田救济饥民,却从不求回报;父亲苏洵从来不以‘高压父权’的角色陪伴子女,他常与苏轼、苏辙谈古论今,带他们游学四方拜访名士,让孩子在‘努力可改变人生’的信念中达成博识、智慧和自信。母亲程氏更以范滂的经历教育孩子们,当少年苏轼立志‘愿为范滂’时,她未加阻拦,反而肯定其浩然正气,这份包容与引导奠定了苏轼一生的济世情怀。苏家‘轻财仗义、诗礼相传’的家风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言传身教。”

在和谐家风中成长

现在,不少家长因过度维权时常与学校和社会产生对立情绪,类似投诉鲁迅壁画、投诉教室或冷或热的事情“满天飞”,学校和相关部门疲于应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长本身缺乏包容之心,少了君子的谦谦气度。那么,苏东坡的家庭教育又能为当代家长带来哪些启迪呢?崔铭说,苏序对大器晚成的苏洵从不催促,苏东坡也一直喜欢夸奖自己的子侄,曾写诗称自己和弟弟苏辙“誉儿虽是两翁癖,积德已自三世种”,将孩子们的诗作和自己赞誉的诗“寄诸子侄”。这种多元包容、尊重个性的和谐家风,为苏家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

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敏认为,幸福的童年有着三重底色。她说:“苏轼的童年有三个关键支撑:一是家庭的温度,父母双重陪伴、兄弟间互相砥砺,让他们从小获得充足的情感安全;二是读书的快乐,父子三人同读同论,将读书从‘求功名的工具’变为‘生命自足的乐趣’;三是祥和的氛围,苏家创设‘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让全家充分享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这也为苏轼后来坦然应对人生坎坷预备好了‘心理压舱石’。”

稳住心态破局内卷

见不得名人画像有吸烟的场景、生怕孩子受一丁点的委屈,甚至教室外有鸟叫声都要责怪学校管理不到位。如此这般,是家长的心理出现偏差,还是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有观众以此为由头提问,苏东坡的原生家庭是幸福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如果不是来自完美的原生家庭,应该如何自洽呢?

杨敏说,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就有能力规划自己的生活,一个智慧的人应该能够突破原生家庭的限制,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伊晓婷表示,我们要学习苏东坡的人生智慧,像他一样豁达地面对一些不如意,积极地去创造更好的生命状态。

“当下教育内卷的核心是家长与孩子都陷入‘短期功利’的焦虑。而苏东坡的成长故事恰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破局思路。”杨敏给出了避开内卷的三条路径:“一是用爱营造家庭的良性生态,让孩子在可预期的温柔与激励中长出胆识,而不是在忽冷忽热的焦虑中迷失;二是把学习放回生活里,像苏家那样让读书与行走、手作、谈论交织,让知识成为可触摸的快乐;三是把幽默当成能力,允许孩子自嘲,允许他们失败,教会他们‘先稳住心,再处理事’,这比考再高的分数都更为重要。”

本报记者 王蔚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