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中心城区入园季的“双向焦虑”:孩子哭着找爸妈,家长也得学“放手”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7 15:07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本文转自:乌兰察布日报

●老师与孩子制作手工 本报记者 徐楠 摄

●老师带着孩子户外活动 本报记者 徐楠 摄

□本报记者 徐楠

新学期伊始,从未接触过集体生活的幼儿,面对与父母分离、和陌生老师及小伙伴共处的场景,常常以哭闹表达抗拒。孩子的焦虑情绪让家长心疼不已,而不少家长自身也陷入了“分离焦虑”的困扰。8月25日,记者在中心城区走访发现,许多家长表示,孩子入园前从未与自己分开过一天,这种长期陪伴突然中断,让他们难以适应。

市民娜仁的儿子今年刚到入园年龄,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半年前她就带孩子去小区附近的幼儿园体验了一天,当时孩子还兴奋地说“幼儿园好,宝宝要去幼儿园”。可到了正式入园当天,当娜仁松开手、孩子面对陌生的老师时,却突然嚎啕大哭。“我知道孩子早晚要学会独立,但看着他哭,我还是控制不住情绪。”娜仁坦言,老师把孩子抱进教室后,她一整天都魂不守舍,工作时也频频走神,焦虑情绪迟迟无法消散,“现在只能慢慢调节自己,不然怕影响孩子适应。”

与娜仁不同,市民王晓楠的儿子今年入园时,他和爱人的情绪相对稳定,反倒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成了“焦虑主力”。由于幼儿园离家近,两位老人一整天会多次绕到幼儿园围墙外,远远地朝里看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因为想家人偷偷抹眼泪,老人也跟着红了眼眶。“我跟爸妈说过好几次,别总去幼儿园张望,孩子慢慢会适应的,但他们就是听不进去。”王晓楠无奈地说,现在孩子放学,老人还会提前半个多小时去等,“其实他们太紧张这件事,反而可能让孩子更难学会独立。”

针对幼儿入园期的“双向焦虑”问题,记者采访了集宁区雅鑫幼儿园园长贾虹。她表示,3周岁左右的孩子刚进入幼儿园小集体,还无法自主判断行为对错,需要家长耐心引导:“如果孩子出现不合时宜的行为或言语,家长要及时温和制止;如果孩子只是想吸引关注、表达想法,家长可以直接教他们正确的表达方式。入园前,家长更要做好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理解‘规则’的意义。”

贾虹介绍,幼儿刚入园时出现焦虑情绪是普遍现象,幼儿园会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孩子适应。“我们会给每个家长发放调查表,快速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再针对不同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引导措施,尽量缩短他们的焦虑期。”此外,幼儿园还设置了宽敞的活动区域,配备丰富的玩具和游戏设施,让孩子在玩耍中感受乐趣,缓解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更快融入集体生活。

“孩子刚脱离父母,对幼儿园环境感到陌生,我们会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耐心关爱他们,帮他们建立安全感。”贾虹说,孩子正式入园后,家长与老师的及时沟通也很关键:“每天送孩子时,家长可以跟老师说说孩子前一晚的情况,比如睡眠好不好、有没有挑食,或者情绪上有没有异常,这样老师能更精准地掌握孩子的进餐、睡眠、大小便和情绪状态,遇到问题及时处理。”

她特别提醒家长:“每天到幼儿园门口,把孩子交给老师后要尽快离开,别因为孩子哭闹就心软停留。如果家长反复回头、犹豫不舍,孩子会觉得‘只要哭,妈妈就会留下’,反而延长适应周期。”

事实上,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既是孩子迈向独立的必经之路,也是家长学会“放手”的成长课题。无论是家长调整自身情绪、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干预,还是幼儿园用专业与耐心搭建适应桥梁,唯有家校同心、温柔坚持,才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段过渡期。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慢慢学会社交、理解规则,真正开启充满活力与乐趣的幼儿园时光。

[手机扫一扫]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