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短短历史已有过数次繁荣与衰退,引发近日是否再次进入AI冬季的讨论。AI冬季是指资金、兴趣和热情大幅下降期,通常伴随投资减少、研究进展缓慢及商业兴趣降低。1984年以来,这术语常常使用,当时研究者已预见AI热潮不可持续性,并警告可能会有的悲观情绪和投资削减。
第一次AI冬季发生在1974-1980年,美国机器翻译未达预期,导致资金撤回。英国Lighthill报告也指AI未能实现宏大目标,削弱投资。资金减少后,许多研究当然跟着停止。
第二次AI冬季为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市场的专用计算机需求崩溃,专家系统商业前景也黯淡不少。尽管AI领域从未完全沉寂,但许多因素叠加使第二次AI冬季再现。
进入21世纪后,算力大幅提升和数据驱动机器学习创新,AI开始复苏。2012年基于人类视觉皮层的系统于图像识别竞赛表现出色,之后Transformer模型推动语言处理发展。之后AI兴趣、资金和应用持续增长,显示出不同以往的AI繁荣。
目前AI环境与过去大不相同,政府资金依赖性降低,风险分散创投生态系统成为主要资金来源。最新报告,2025年多数企业大规模部署生成式AI,焦点从实验转向投资报酬率(ROI)和工作效率提升。尽管如此,OpenAI今年GPT-5反响不一,未达预期,部分用户反馈不佳并要求换回旧版本。AI风险投资环境也开始分化,如纯AI计算硬件公司CoreWeave股价大跌,反映资本支出压力上升。麦肯锡调查,虽有八成企业积极导入生成式AI,却有同等比例企业未见到明显经济效益,暗示AI繁荣可能遇到瓶颈。
预期未来,AI发展需于创新与现实期望间取得平衡,持续投资基础设施,并对进展和限制保持透明。研究者朝着通用多模态AI系统发展,期望解决跨领域、跨格式智能集成问题。尽管风险依然有,过度期望与忽视伦理、安全及能源问题仍可能导致信任危机,引发更严格监管和投资者撤退。美国政府也开始设立以AGI(人工通用智能)为中心的国家安全计划,与多家大型科技公司合作应对全球竞争者。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