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董 婧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教育学类,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批该专业的两所院校。新学期即将开启,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9月将迎来首批新生。
(8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带娃还能成专业?”“不就是请个阿姨嘛,至于上大学?”可仔细琢磨,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现在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年轻爸妈最头疼啥?孩子没人带!产假一结束,老人精力跟不上,请保姆又不放心,托育机构要么太贵,要么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显示,全国3岁以下婴幼儿有3000万,超三成家庭想送托却找不到靠谱地方。更关键的是,0到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这时候的照护可不是“喂饱穿暖”这么简单——孩子哭闹背后的情绪需求、发育迟缓的早期信号、营养搭配的科学比例,哪样不需要专业判断?可现实里,不少托育机构的老师主要凭经验照看孩子,遇到孩子发育异常可能无法及时察觉。
有人可能要说:“市场上不是有育儿嫂和保姆吗?”但育儿嫂、保姆和本科“带娃专家”完全是两码事。传统的育儿嫂、保姆主要侧重日常照料,而这个新专业培养的是“多面手”:既要会给孩子洗澡换尿布、处理突发疾病,更要懂婴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能设计早教游戏;既要给家长提供科学养育指导,还得会管理托育机构,协调社区资源。就像山东女子学院的培养方案里写的,学生得学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营养学,还要练“十八般武艺”——从引导宝宝自主入睡到组织亲子活动,从观察发育异常到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这哪是“看孩子”?分明是把医学、教育学、管理学全揉进去了。
更紧迫的是行业现状的“人才缺口”。现在全国持证保育人员仅50万,本科及以上占比不足10%,尤其缺乏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很多托育机构抱怨“招人难、留人难”:低学历从业者工资低、职业上升空间小,稍微有点经验的就跳槽或者转行;而本科专业的设立,就是要填补这个断层。
有人担心:“学四年就为了带娃,是不是浪费?”可换个角度想,连医生、教师都得读本科,为啥带娃就不需要专业人才?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专业的照护能让孩子更健康聪明,也能让家长更安心工作。再说就业前景,随着国家大力推普惠托育,社区托育点、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会越来越多,这些地方缺的就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操能力的“正规军”。
当然,这一专业的设立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除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发自内心对婴幼儿的关爱与耐心——面对无法清晰表达需求的幼儿,需以细致观察捕捉其情绪变化;面对焦虑的家长,需以专业素养传递科学养育理念;面对复杂多变的照护场景,需以灵活应变能力满足个体差异需求。正如教育专家所言,托育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唯有真正热爱这份事业的人,才能在这个行业持久深耕。
说到底,培养“带娃专家”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回应社会刚需的务实之举。它不仅能让托育行业更规范、更专业,更能帮年轻家庭解决后顾之忧,让“生得起”真正变成“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