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秦海峰
“从上个月中旬开始到现在,一直忙不停,早稻和再生稻先后进入收割期,这不,到现在才算忙完。”8月26日上午,江西樟树市临江镇渚塘村的种粮大户谢伟刚刚歇下来,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今年36岁的谢伟刚,目前已经流转土地1800余亩,是当地响当当的种粮大户。
2017年底,谢伟刚从深圳回到家乡,承包土地,从一名城市白领,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摇身一变成了一名新时代的“庄稼汉”。
“那时候我父亲承包了100多亩土地,每年有几万块的收入,而且,我爱人在老家上班,我就想着回来试试,看能不能在田里找一条出路。”谢伟刚回忆说。
虽然得到了包括父亲在内的家人的支持,但是残酷的现实却给谢伟刚上了一课。
谢伟刚和父亲在稻田里。熊琦摄
第一年,谢伟刚流转了700多亩地,需要先支付20多万元的田租。“当时把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市里的房子也卖了,车子也卖了,终于交了田租。由于缺钱,第一年只买了一台拖拉机。”谢伟刚回忆说。
就是靠着这仅有的一台拖拉机,谢伟刚起早贪黑,在父亲的帮助下,硬生生支撑一年。到了年底一算账,扣除人工、种子、肥料等成本,刚好持平,不亏也不赚。
“第一年种植这么大规模的水稻,很多地方都不是很熟悉,第二年慢慢适应了,经济情况才慢慢好转。”谢伟刚说。
从大城市回到小乡村,一脚扎进泥土里,从头再来的谢伟刚不仅虚心向父亲学习,还积极报名农业技术学习,逐渐摸出了田里的门道。如今,无论是育秧、管水,还是管肥等精细管理,谢伟刚已经成长为一个种田的“老把式”。
不过,新时代的种田“老把式”除了继承了父亲的勤劳朴实之外,更多了一份战略眼光,和对新科技的倚重。
老辈人说“看苗施肥”,到了谢伟刚这里则成了“看数据施肥”。给农田装上物联网传感器,土壤湿度、肥力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联合收割机高效收割,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肥喷药,智能精量播种机日播1000亩,手机操作远程灌溉,工厂化集中育秧……
新时代的种田老把式谢伟刚,用科技把父亲的经验“升级”,走出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新“稻”路。
谢伟刚的水稻喜获丰收。熊琦摄
从前种田拼力气,现在种田拼科技,如今在科技农业的加持下,不仅效率产量双提升,人也轻松了不少。
“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种田这个行业。”谢伟刚说。
又是一年秋收时,父子二人漫步于田间,金黄的稻浪掠过他们的背影,仿佛一场无声的接力,父亲谢方生谈起儿子内心也满是欣喜和骄傲。“现在他种田挺成熟了,我的那些田也可以放心地交给他了。”谢方生说。
从“土里刨食”到“地里淘金”,一老一少两代农人正见证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家乡的改变。“准备再扩大一些,到2000亩。”谈起下一步的打算,谢伟刚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