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秦娟 彭茜 曹竹青
8月25日晚,大众传媒大厦3楼数智展厅内氛围热烈,一场聚焦“文学与影视交融”的深度对话在此精彩上演。《生万物》原著作者、著名作家、壹点号精英领航专家赵德发,携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山东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兵教授,以及专注现当代文学与戏剧影视研究的山东大学副教授丁晋三位学界重量级嘉宾,以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和热播剧《生万物》为核心,展开了一场兼具学术厚度与人文温度的交流,诸多深刻观点引发现场观众强烈共鸣。
交流过程中,李掖平教授围绕赵德发的创作价值、作品特质及影视改编潜力,提出了诸多极具洞察力的见解。在谈及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价值时,李掖平坦言,除了被改编为《生万物》的《缱绻与决绝》,赵德发的众多中短篇小说同样具备极高的影视改编潜力。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 摄影/壹点号 摄影师少帮主
李掖平发言部分实录:
如果说到影视改编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德发的很多中篇和短篇作品,我个人其实也非常看好,是完全可以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赵德发是以纯文学文本的态度来写这些作品,而大多数人,或者说有相当一部分导演,在看文学作品时,往往特别注重其中的矛盾冲突,是否有足够的戏剧性和张力;人物的矩阵和排列是否符合观众一般的审美需求,比如善就是善的代表,恶就是恶的集中体现。但人性哪有那么简单?
我个人认为赵德发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作家。他的作品的史学意义和价值在于,《缱绻与决绝》真正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根系牢牢地驻扎在了乡村、土地、田野之上。土地之上,中华民族那种坚实、坚毅而又坚忍的品格,才真正得到了最根本的支撑。
中国当代文坛怎样书写乡土,怎样描绘土地,怎样剖析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和折射?从这些角度来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在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会遭遇什么,会经历什么,又会怎么生成创新、超越的力量,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
正如马兵老师所说,中国最好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
赵德发特别擅长描写在大历史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潮流的裹挟下,个人命运中的温暖、情仇与爱恨。我认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才能在大地中扎根、汇聚成人性。这其中既有那些真善美,也包含了委屈求全、隐忍,甚至是妥协。
赵德发笔下的悲剧人物和喜剧人物,都特别贴近大地的脉络,且从人性的灰暗中发掘出坚韧的力量。
说到改编,我很感谢刘家成导演,我也很喜欢刘家成导演。他擅长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聚焦个人的情感纠葛,折射出时代的引力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