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高兴科潍坊实验中学历经十余年探索、大胆创新,初步构建以“生命本位”为核心理念、“双轮驱动”为结构框架、“多元协同”为保障机制的“1+2+N”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以生命本位为核心理念
潍坊实验中学的校本课程体系探索,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向“生命本位”的嬗变。其理论根基体现为三重逻辑统一。
人本发展逻辑。学校以“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为价值原点,将课程视为激发生命潜能的载体,而非单纯的知识容器。通过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其“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的育人目标,呼应了教育哲学中对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主体性建构逻辑。打破传统师生授受关系,践行“教育即解放,教育即成长”理念。通过赋予学生研究权、评价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使课程成为学生主体性生成的实践场所,体现了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经验改造”的哲学理论。
全面育人逻辑。拒绝碎片化技能训练,强调“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自己深刻的体验”。学校校本课程设计涵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维度,如学校开设的食育课程,融合科学素养(营养学)、文化认同(饮食文明)、生命伦理(健康责任),契合英国数学家怀特海“教育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的教育观。
以双轮驱动为结构框架
基于生命本位理念,学校创新构建“通识性必修+个性化选修”双轮驱动的校本课程架构,实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以通识性必修课程铺就生命底色。课程由年级与学科组统筹组织,学生集体参与,聚焦文化根脉、生活赋能、人生规划等长线,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嵌入课程,如以“仁爱·博学·担当”校训为导向的礼仪实践,“每人一样乐器”、书法等教学课程,践行文化传承的教育使命。梳理出以“劳动认知与制作、校园劳动实践、家庭劳动体验、社会劳动参与”四大模块为主的劳动教育课程,印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被评为省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特色学校。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课程,开设生涯规划等课程,引导学生及时了解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前沿领域动态,开拓未来视野。
以个性化选修课程激发生命潜能。构建综合探索、技术实践、学科拓展三维课程矩阵,如“百变树叶”课程串联物理科学以及绘画、摄影、雕刻、手工制作等艺术,衔接自然观察与艺术创造;戏剧课程构建“品味经典—剧本创作—舞台实践”体系,创设六年戏剧人才梯度培养机制,实现从兴趣认知到戏剧创造的专业能力跃迁。
《食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基于潍坊实验中学的实践与探索》《以多元教学模式活化劳动教育》《百变树叶课程》《戏剧表演课程》等4个校本课程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校本课程建设典型案例。
以多元协同为保障机制
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制度和资源保障。潍坊实验中学的实践贡献了校本课程创设的“潍坊范式”。
科学开发机制。强化系统设计,创立“课程规划—制定目标—组织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步闭环流程,确保课程设计严谨性。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研发,深化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配合,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时空资源重构。在满足国家课时要求的前提下,集中设置周三下午四节“梦想孵化时间”,打破传统课时碎片化桎梏,保障学生学习质量和学校教育节奏。学校图书馆藏书30多万册,微机室、通用技术教室、实验室以及音乐、美术、体育馆各类功能教学场所一应俱全,充分保障校本课程落地。
构建协同网络。大力整合学生、教师、家长和集团、社会资源,依托“家校社企”协同网络,组织家长参与课程设计,集团和学校统筹师资力量,企业提供实践场所,构建区域家校企发展共同体。
潍坊实验中学历经10余年探索,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以下三方面启示:
对于校本课程本质的重释:从知识工具到生命意义。课程不是简单的静态知识传递,而是生命意义生成的动态场域。其中关键在于坚守“生命本位”价值锚点,实现课程目标从“成才”到“成人”、内容从“离身”到“具身”、评价从“甄别”到“发展”的根本转向。
对于校本课程结构的重构:从机械叠加到有机融合。“双轮驱动”架构超越了必修与选修的简单拼盘。通识课程通过文化嵌入与生活重构奠定共同基础,选修课程借助探索实践与深度进阶释放个性潜能,二者在“人的全面发展”维度实现了辩证统一。
对于校本课程创设的重建:从单一主导到多方参与。以学校为主体,联动师生、家庭、学校、企业多方参与,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拒绝校本课程“碎片化”“随意化”,共同构建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保障其长久生命力。
(作者单位:潍坊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