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潍坊日报
规范制度、开发课程、整合资源,昌乐县聚焦研学教育——
让“行走的课堂”有“知”有“味”
昌乐县组织学生开展火山地质研学活动。
□本报记者 吴晓强 通讯员 刘宁宁 吕佳政 文/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科学探秘”到“乡土人文”,从“红色传承”到“历史文脉”……近年来,昌乐县聚焦研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大核心问题,以制度规范筑基,以课程开发铸魂,以资源整合聚力,构建起具有县域特色的研学实践教育体系,全力打造助推学生全面成长的“行走课堂”。
“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在行走中找到答案。”面对研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昌乐县成立研学实践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多部门协作、学校为主体、家长支持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三大主题、多类基地”的研学网络,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聚焦县情市情、高中阶段深化省情国情,避免研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打开了知识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大门。
研学不止于“游”,更在于“学”,研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让知识走出书本、让文化扎根乡土。昌乐县各乡村学校自然教育资源丰富,这些学校立足乡土文化土壤,创设了具有本地特色、丰富可选择的乡土研学课程。
“看,这就是柱状节理构造!”在乔官镇远古火山地质公园,昌乐二中带队教师李宁手持矿物标本,向周围的学生讲解火山形成的原理。在这里,师生们化身“地质探险家”,在火山岩中探寻蓝宝石、白水晶的踪迹。学生王一冰蹲在岩壁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火山地质和晶体结构,一边看一边说:“原来课本上的火山喷发是这样形成的,这样的现场可比图片里看到的内容更震撼!”这次融合地质勘探、矿物鉴定、生态保护的研学活动,让抽象的地质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
在五图街道庵上湖村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大棚里,同样在上演着一场生动的教学实践。只见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着果蔬的生长环境,前来研学的学生亲手摘下西红柿、黄瓜等,品尝现代农业科技培育出的甜蜜果实。“这是无土栽培的油菜、苦苣、芹菜、生菜,根系生长在这里……”讲解员指着立体种植架进行讲解,学生们纷纷掏出笔记本进行记录。这种“沉浸式”的现代农业现场体验,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内涵。
研学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一场没有围墙的教育革命。为了让教育研学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昌乐县构建起“申报—审核—实施—评估”的研学闭环管理模式,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具体情况和成效实施“四优创建”评价,将结果纳入学分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动研学高质量开展。目前,该县已建成中国蓝宝石博物馆等6个市级研学基地,打造精品研学线路12条,开发研学旅行课程108门,其中有5门课程成为市级优秀研学旅行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在广阔的教育天地里,研学正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拓宽视野、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昌乐县已有6万余人参加研学活动,学生们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收获知识、磨砺意志、培养团队精神,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在探索和发现中成长,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