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亩产近590公斤! “互麦18号”交出优异答卷
收割机正在收割小麦。咸文静 摄
工作人员正在取样。咸文静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实收22.08亩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达589.58公斤!”8月19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杨有来手持2025年粮油作物(小麦)绿色高产高效项目测产报告,内心的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四天前,塘川镇上山城村的麦田一片金黄。清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贵全带领省级农业专家组和技术人员早早来到田间。与往日“做题”式的观测记录不同,这一天,他们是来“交卷”的——共同见证新品种“互麦18号”的实收测产。
小麦育种是一项周期漫长、过程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杂交组合配制、后代选择,到品系鉴定、区域试验,再到生产试验,往往需要十余年。作为青海的农业大县,互助县拥有耕地90.39万亩(1亩≈0.067公顷),以往主要种植“互助红”“阿勃”等高杆品种,亩产长期徘徊在350至400公斤。
如何突破产量瓶颈?
怀着高产梦想,杨有来和团队扎根育种事业。2008年,在二十年育种基础上,团队以黄淮麦区冬小麦为母本,以本地优良品系为父本,运用杂交育种法,从抗病性、早熟性、抗倒伏性和产量等方面开展品种改良。一年四季,从播种到收获,逐株观察杂交后代的抗性、成穗等性状,记录验证成千上万组数据。辛勤耕耘终得回报。2023年,“互麦18号”通过青海省审定,成为互助县首个矮秆小麦品种,具有抗倒伏强、抗病性强、成穗多三大特点。
“在两年示范种植中,它不仅经受住了极端天气考验,而且每亩穗数达到50万左右,比其他品种高出五分之一。”在收割现场,杨有来指着饱满的麦穗介绍。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宪负责新品种示范推广。他说:“良种育成后,推广是关键。要让农民实地看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中心采取双轨推广策略:小规模试种由中心提供种子,由点及面扩散;大规模推广则依托项目采购种子,建设高产示范田,配套良种良法,全面提升小麦产量,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今年,互助县建立“互麦18号”高产示范田2700亩(180公顷)。上山城村农户田得吉是直接受益者。
“我家5.3亩地以前亩产约350公斤。今年全部改种‘互麦18号’,光看袋子数量就知道产量比往年高!”田得吉的话里满是喜悦。
“麦种好,收益就有保障。随着‘互麦18号’在川水及高海拔地区展现出早熟、抗锈病、抗倒伏的优良特性,其市场需求持续攀升。现在这个品种已成为农户眼中的‘香饽饽’,甚至供不应求。西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农户都争相购买。”张宪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互麦18号”成功的基础上,团队又培育出适宜旱地种植的“互麦19号”,该品种具有抗旱性强、穗大粒多等特点。今年两个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已达7400亩(493.33公顷)。
“良种是粮食稳产高产的关键。此前推出的‘互麦13号’旱地品种、‘互麦14号’水地品种,都填补了青海省小麦育种滞后的空白。”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贵全表示:“作为农业大县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我们将继续攥牢种业‘芯片’,为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互麦18号’‘互麦19号’就是我们交出的实干担当的成绩单。”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