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评人:赵鹏
作为一名拥有十余年教龄的声乐教师,我的专业成长始终与“学习”同行:读研阶段师从国内顶尖专家夯实基础,海外博士求学经历拓宽视野。也正因这份积累,回国后我对本土音乐如何突破与发展,有了远超以往的深刻思考,而现实中暴露的问题尤为突出:有天赋的好苗子没有得到正确的引领;基层声乐教育长期沿用传统教育模式,与行业顶尖理念相脱节;歌剧、交响乐等高雅艺术很难深入人民群众,被迫变得小众;这些问题是除了北上广深发达地区之外,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农业大省河南,却迎来了“破局”的曙光,助力河南音乐生态建设的正是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他目前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
戴玉强为河南音乐生态带来的第一个“破局点”,是他打破了原有的声乐教育的模式。传统的声乐教学大多侧重于技巧层面,盲目追求高音,作品难度大,演唱者往往只注重声音而忽略了作品中角色的准确演绎。由戴玉强主导的河南首届《中国歌剧演修班》、《外国歌剧演修班》以及《河南声乐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恰好是“破局”的一剂良药。
他带来的“名家授课+个性化方案”模式,不是简单的“名师开小灶”,而是让学员直接与国内顶尖声乐理念对话:从歌剧选段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到意大利美声歌唱技巧与中文咬字的结合,再到作品中人物的声音形象与角色形象的有机统一,每一堂课都在重构学员的音乐认知。在经典民族歌剧片段《党的好儿女》的巡演音乐会上,学员们不仅声音规格高,更能通过眼神、语气、台步等肢体语言来诠释作品,这种“从技术到表达”的突破,正是河南声乐教育向前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破局”并不局限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让高雅艺术在中原大地生根发芽也是“破局”重要的一环。此前,河南观众想听歌剧,往往要远赴北上广地区,河南本土的交响乐团和合唱团也几乎没有演出过整本的歌剧作品。由戴玉强作为艺术总监,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出品的歌剧《茶花女》在中原大地连演10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不仅让歌剧爱好者们在家门口领略了经典歌剧的魅力,更让河南本土的乐手们和合唱团员们获得了宝贵的舞台历练的机会。凭借此前10场茶花女的成功经验,戴玉强带领团队再登北京保利剧院连演4场。在今年的9月17-21日戴玉强将带领歌剧《茶花女》作为2025“湾区音乐汇”的开幕大戏,登录广东艺术剧院连演6场。这份持续深耕的行动,让歌剧从业者们更清晰看到他办好河南音乐学院的坚定决心与卓越魄力。
作为一名声乐教育从业者,我必须清醒的看到,河南音乐生态的建设仍有不少“待解”的难题。首先就是河南声乐拔尖人才学员来源存在一定的局限,入选学员多集中于歌舞团和高校系统,尚未打破“歌舞团+高校”的固定圈层,大量扎根基层、中小学的优质音乐人才未能进入选拔视野。拔尖人才不仅仅是选拔高水平的人才,更需同步赋能基层教师和演员——通过传递先进教育理念,推动他们将所学反哺基层教学与实践,最终为河南音乐教育生态构建起“选拔-赋能-反哺”的完整闭环。
其次是观众培养以及艺术普及“下沉度”的问题。当前河南的高规格音乐演出,几乎都集中在郑州的河南艺术中心、洛阳的正大文化交流中心等少数核心场地,未能有效辐射周边地市或基层。音乐生态的健康发展,绝非仅靠顶尖人才构成的“塔尖”支撑,更需要深厚的基层“土壤”——即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的审美需求与反馈能反哺创作、推动演出内容创新;同时,常态化的基层艺术普及能培养出更多潜在的音乐爱好者,为顶尖人才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群众基础与文化氛围。而戴玉强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推动高雅艺术走出“象牙塔”,用一场场扎实的演出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无论是歌剧《茶花女》连演10场,还是《党的好儿女》音乐会走进高校、机关与基层巡回演出,都为河南的音乐生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这背后,无不彰显着戴玉强的远见卓识。
站在声乐教育从业者的角度,我对河南未来的音乐生态建设充满了期待。真正的音乐生态建设,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跑”。戴玉强打开了一扇门,接下来,需要那些扎根河南的声乐教师、艺术工作者,带着专业的坚守与对本土的热爱,既正视不足,也主动作为——唯有如此,河南音乐生态才能真正从“一时焕新”走向“长久长青”,才能让中原大地上的音乐之声,既有“高原”的高度,也有“平原”的广度,更有“乡土”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