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受父亲和爷爷的影响,他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以大学毕业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回来龙归镇,想为家乡的农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邓卓怡语气平静而坚定。
这位年轻的“00后”,没有留恋都市的繁华,2023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选择回到粤北农业重镇——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一头扎进了生养他的土地,成为了一名“新农人”。如今,作为韶关市武江区伯雄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正以青春之力,矢志守护家乡“粮仓”,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工程注入了坚实的“武江力量”。
情系乡土,返乡创业解难题
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自古以来便是粤北有名的“粮仓”,邓卓怡的祖辈父辈都是这片土地上的耕耘者。对这片土地和粮食的深厚情感,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然而,回乡之初,一个严峻的现实深深触动了他: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归人,他亲身感受到镇上一些分散种植的农户面临大米滞销的困境。“看着乡亲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好米销路不畅,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份情感,成了他创业路上最直接的驱动力。
此后,一个朴素的决心在他心中生根:“只要是龙归镇当地农户种出来的优质大米,无论产量多少,公司都收!” 这绝非空谈。邓卓怡带领公司上下迅速搭建起面向小农户的收购渠道,不仅敞开收购,还运用公司的平台和销售网络,将这些原本可能滞销的“散户米”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这份对乡亲的承诺,成为这位年轻的掌舵人扛起“稳粮仓、强产业、惠民生”使命的生动实践。
夯实根基,打造现代化“粮仓”
2019年,他成立伯雄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这家现代化粮食产业综合体,占地5亩,目标是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在邓卓怡的带领下,伯雄农副产品公司迅速成长。企业集“生态种植、智能化加工、标准化仓储”于一体,配备了先进的大米加工流水线,年加工能力超过1800吨。这条高效的生产线将龙归及周边地区的优质稻谷(包括从分散农户处收购的稻谷),转化为安全、优质的品牌大米。
保障粮食安全乃国家头等大事。2024年,公司获批成为“武江区粮食应急供应网点”;2025年,更进一步升级为“广东省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这标志着伯雄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已成为省、区两级粮食安全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这意味着更大的信任,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邓卓怡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公司的稳定收购和加工能力,客观上也为稳定当地农户种粮信心、保障区域粮源供应提供了坚实支撑。
联农带农,拓宽产业振兴路
为了丰富产品线,满足多元市场需求,邓卓怡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他与黑龙江五常市的优质大米种植户签订了5000亩水稻种植合作协议,引进高端粮源和先进种植管理经验。“未来我们将种植和销售更多品种的大米,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他介绍。这也为本地农户提供了学习国内顶尖种植技术的机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品有了,销路是关键。邓卓怡积极布局珠三角市场,在深圳等地设立了批发点,让经过标准化、智能化加工的武江优质大米,能够高效、直接地供应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我们要让‘武江力量’真正融入大湾区的‘米袋子’工程,让湾区人民吃上我们粤北的放心粮。”是这位年轻企业家的市场蓝图。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旗下的优质大米——“韶州农村米”,已成功上架武江公共区域品牌“武龙源”小程序。这不仅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地道的粤北好米,更为龙归镇的大米打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惠及了更多合作的种植户。
心系桑梓,践行党员担当
2025年,年仅24岁的邓卓怡当选为武江区龙归镇商会会长,成为最年轻的会长之一。身份的增加,意味着更大的平台和责任。他积极利用商会平台,为武江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建言献策:“我希望汇聚更多力量,共同把武江农业产业做大做强,让每一个踏实种粮的乡亲都能劳有所得。”
“惠民生”始终是邓卓怡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初“敞开收米”的承诺,到建立示范基地、搭建稳定销路,他推动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让乡亲们共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龙归镇乡亲们的日子像我们种出的稻米一样,粒粒饱满香甜。”这不仅是邓卓怡最朴素的愿望,也是他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龙归人的赤子情怀。
从龙归沃土走出去的大学生,又带着知识与热情回归这片土地。邓卓怡这“00后粮仓守望者”,正用青春和智慧为古老的龙归粮仓注入新的生机。一粒粒饱含汗水的武江大米,正沿着四通八达的路网,源源不断地汇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在“百千万工程”的壮阔画卷中,邓卓怡正带领着伯雄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奋力保障着武江的粮食安全,让新时代的“龙归粮仓”焕发出更加夺目、更具温度的光彩。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何艺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