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亩到5600亩,刘莉家庭农场的田野“升级记”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3 10:03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编者按:

当数字化的浪潮奔涌而至,乡村振兴的画卷正被赋予全新的底色。在潍坊,数字技术不仅重塑着乡村的生产方式,更深刻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近日,大众网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推出“潍坊智农新篇”专题报道,记者将深入40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带我们一起解码潍坊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听“数”说新时代农耕文明,看“智”绘农业强市新篇。

大众网记者 姚双玉 潍坊报道

进入8月,就进入了玉米产量的关键期,忙完6月麦收的刘莉,正在忙着为玉米地抗旱。她的身影总与土地融为一体,常年户外劳作赐予了她小麦色的肌肤,唯有镜框边缘与T恤圆领处,保留着原本的肤色印记。

这片让她整日牵挂的土地,正是她2010年返乡创办的高密大牟家刘莉家庭农场。从最初的38亩地,到如今5600余亩的规模,在她的用心经营下,土地回馈给她抽穗整齐的小麦、饱满果荚的花生和处处勃勃生机的玉米地,而这些成果里,藏着越来越浓的“智慧”味道。

向内深耕:以科技破局,让智慧扎根田野

2010年,大学毕业的刘莉,做出了一个让乡亲们瞠目的决定: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响应“归雁回引”工程的号召,返回家乡高密市大牟家镇,扎根农村,投身农业。迎接她的是周遭不解的目光与冰冷的现实。“刚回来决定种地的时候,村里很多人,包括自家亲戚们都不理解。”在那个土地流转尚未普及的年代,长期且稳定的土地承包是最大的难题,没有村民愿意轻易将自己的“命根子”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满腔热情遭遇了现实的寒流,起步异常艰难。

纵然前路迷茫,但对家乡土地的深厚感情是她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凭着这份执着,她赢得了家人最基础却也最宝贵的信任,从姑姑、舅舅等亲戚那里流转来38亩土地。这38亩地,如同星星之火,成为了刘莉梦想的试验场。刘莉家庭农场就此蹒跚起步,拉开了创业的序幕。

然而,创业之路从不平坦。好景不长,一场持续多年的罕见大旱,给刚刚萌芽的农场带来了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田地龟裂,庄稼蔫萎,连生活用水都开始紧张,更别提灌溉农田。“当时生活用水还勉强够用,但粮食缺水。”刘莉心急如焚,传统的漫灌方式在极度稀缺的水资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农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困境逼出智慧,危机孕育转机。不肯坐以待毙的刘莉,开始积极寻求破解之道。她将目光投向了当时主要应用于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的滴灌技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滴灌技术引入大田粮食种植。她带领工人在地里铺设起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试图通过这种“精打细算”的方式,为干渴的禾苗送去“救命水”。这是一个在当地无人尝试过的创举,也引来了更多怀疑的目光。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这次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功。滴灌技术让每一滴水都精准地直达作物根部,实现了短距离、高效率的浸润灌溉。大旱之年,这片采用新技术的土地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创造了奇迹:产生了节水超30%、节肥超10%、粮食增产10%-15%的惊人成果。这场出乎意料的丰收,让刘莉在乡亲们中间一“战”成名,她用实实在在的产量和数据,证明了科技对农业的巨大赋能。

滴灌带像一条引线,不仅牵出了大旱之年的丰收,彻底打破了外界质疑,更让刘莉真切地摸到了现代农业的门道。她深刻地意识到,面对劳动力短缺、资源约束等现实挑战,传统农业模式已难以为继,唯有依靠科技,走向智能化、精细化,才是农业的未来。“智慧种地”这个理念,从此在她的脑海里深深扎根,挥之不去,成为她日后所有实践与探索的核心指南。

首战告捷后,刘莉的脚步并未停歇。随着农场规模不断扩大,智慧元素也如滚雪球般日益增多。她持续推动农场的装备升级和技术迭代:植保环节从人工背负式喷雾器到电动喷雾器,再飞跃到如今的无人机飞防,效率翻倍增长;耕种收环节,机械设备从小型、中型一路更新到现在的大型先进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作业效率和减损率大幅提升;田间管理也插上了数字翅膀,通过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风力雨量等数据在手机上一目了然。最终,农场实现了从耕种到管收的全程机械化,并不断向智能化覆盖迈进。

向外求索:叩响科研大门,嫁接智慧新枝

闭门造车无法应对农业的复杂挑战,刘莉始终将学习视为农场与自我提升的生命线。尽管科班出身,她也清醒认识到实验室与田野间的差距。“种地不能关起门来蛮干,田埂外的世界藏着太多学问。”从38亩试验田到5600亩智慧农场,她的每一步跨越,都印着“向外学习”的足迹,不是被动等待技术上门,而是带着泥土里的问题,主动叩响科研院所的大门,踏遍异乡的田埂,把先进经验“嫁接”到家乡的土地上。

她主动前往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和机构,积极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这些学习不仅更新了她的知识库,更让她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为日后链接高端科研资源打开了第一扇门。

人脉的拓展让刘莉的农场蜕变为开放的“农业科技试验场”。她主动向专家们发出邀请:“老师,您有新品种、新技术,需要找地方做示范吗?我的地就是您的试验田!”这份诚意与农场良好的管理基础,很快吸引了众多科研单位的目光。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冯阳博士团队带来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引入了最新小麦品种;潍坊市农科院的课题也相继落地......她的农场成为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最佳载体,一个个严谨的科研实验在田间地头蓬勃开展。

2022年,农场种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面积达210亩。这项技术通过高矮作物空间错位搭配,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提高复种指数。同时利用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既实现种地养地,又促进大豆与玉米兼容发展。实践证实,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玉米不减产、纯收一季豆”的增产目标,每亩地比单纯种植玉米增收500元。2023年,农场将种植面积扩大至520亩,并承担了潍坊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项目。

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农场还注重自主创新。刘莉团队研发的“花生W栽培法”便是典型代表。该技术融合膜上覆土、膜下滴灌、单粒播种等创新工艺,实现了起垄、滴灌、开孔、下种、覆土五道工序一次性完成,不仅显著降低劳动强度,更节约用水40%以上,节约种子30%左右。这项技术已累计推广种植2万余亩,成为当地花生种植的重要技术支撑。

这种“引进来”与“自我创新”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让刘莉农场始终站在农业科技前沿。如今,农场已成为连接科研与生产的重要桥梁,既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实践基地,也为周边农户展示了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这条学习之路,不仅改变了刘莉个人的事业轨迹,也在改变着这片土地上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向下扎根:携乡亲同富,让星火成燎原之势

烈日下的玉米地边,刘莉举着手机,镜头对准叶片上卷曲的边缘。“高温天气,玉米应该怎样浇水……”在她的视频号里,这样接地气的科普视频每周都会更新,语言朴实,却总能引来农户们的热烈讨论。

这些科普视频,只是刘莉助农体系中的一环。自2014年起,“感恩回馈”便成为她发展农场的重要信念。“起步时靠的是乡亲们的信任,如今有了规模,更要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她是“田间校长”,开创培训新模式。早在2014年,刘莉就在镇上用亲戚的闲置小屋,开启了免费农技培训。没有学员,她就趁赶集日开门,进来一个人就讲给一个人听;讲不明白,就领着人到地里现场教学。十年如一日,从最初的“集市摆摊”到如今能容纳200人的现代化培训教室,从她父亲主讲到自己成为讲师,累计培训超10万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20余万份。她的培训“不玩虚的”,只教农民如何每亩地多打100斤粮、多赚几百块钱。口碑相传,如今她的培训班一座难求,过道都坐满了求知若渴的乡亲。

她是“共享粮仓”,关键时刻解燃眉之急。2024年,千万元智能烘干塔建成后,刘莉优先向周边农户开放。2025年麦收遭遇连阴雨,很多小农户面对湿粮一筹莫展,她免费为周边农户烘干小麦。今年夏天,她开放粮仓提供代存服务,代存粮达五六千吨,远超预期。这份担当源于多年积累的信誉:父亲经营农货真价实,农场雇工薪酬从不拖欠,年节坚持帮扶老人……点滴积累,换来了乡亲们的信任与依赖。

她是“种子使者”,敞开农场做示范。刘莉农场里设有一片独特的“品种擂台”——43个小麦品种、上百个玉米品种在此同田竞技,免费向农民开放。每个品种插牌标注,表现一目了然。“不用自己冒险试种,看中了哪个好品种,直接买来种就行。”这片田成了最受信赖的“田间品种超市”,有效降低了农户选种风险。

此外,作为潍坊市人大代表,她牵头成立高密市粮食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汇聚种粮大户、收购商、农技员和肥料厂商等产业链相关方。“农户反映问题,我们就集中向上建言;专家推广新技术,我们就协调现场示范。”联络站成了反映基层声音、对接供需资源的关键“纽带”,推动解决实际困难。

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刘莉用自己的成功实践,消除了乡亲们对新技术、新设备的疑虑,让他们从“看笑话”变为“跟着干”。

如今,智慧农业的蓝图在田野上铺展,这片她深爱的土地,长出了越来越多的希望与丰收。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