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暑假不玩手机,跑去种蘑菇做木工,收获超乎想象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3 08:04
企业数字化(企业CBD) - 网络运营

暑假快结束了,孩子们却玩得更嗨了!在泰州市姜堰区,各种研学活动像火花一样点燃了假期尾声。孩子们走出教室,跑到田间地头、工坊里,亲手摸自然,感受历史,还学到了课本里没有的知识,个个满脸笑容,收获满满。

一大清早,三水街道的白蘑菇种植基地就热闹起来了。一群小朋友背着小书包,眼睛亮晶晶,迫不及待冲进大棚。负责人带着他们走进蘑菇的世界,讲解怎么种出白白胖胖的蘑菇。孩子们发现,蘑菇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现代科技让大棚取代了山野,种出来的蘑菇像小伞一样可爱,铺满整个大棚,壮观得不得了!

小朋友王星辰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拉着小伙伴说,第一次知道蘑菇原来是这样长的,以前以为只能在山里找。看到满棚的蘑菇,他还脑洞大开,觉得农民伯伯肯定能靠这些“白胖子”赚不少钱。孩子们不仅看,还动手摸了摸蘑菇,感受那凉凉软软的触感,开心得像发现了新大陆。

换了个地方,陆庄社区的木作研学基地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孩子们走进木作博物馆,眼睛都看直了。那些老家具上刻着漂亮的花纹,有的椅子不用一根钉子却稳得像块石头,古代木匠的智慧让孩子们惊呆了。博物馆里,每件家具都像在讲故事,带着岁月的味道,让人舍不得移开眼。

到了动手环节,孩子们更兴奋了。他们拿起工具,学着木匠的样子,认真地锯木头、拼榫卯。虽然小手弄得满是木屑,额头也冒了汗,但每个人都乐在其中。小朋友王宥哲一边擦汗一边笑,说自己做的木头小盒子虽然歪歪扭扭,但特别有成就感。他还感叹,古代木匠真是太厉害了,连钉子都不用就能做出这么结实的东西。

姜堰的研学活动可不只是蘑菇和木工。三水街道打造了7个特色研学基地,从生态农业到传统文化,样样都有。这暑假,他们一共搞了45场活动,吸引了3000多个孩子参加。每个基地都像一个大课堂,孩子们边玩边学,既长见识又开心,家长们也直夸这活动办得值。

这些研学基地可不是随便弄的。姜堰区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每个项目。比如,白蘑菇基地让孩子们了解现代农业,木作基地展现传统手艺,还有其他地方带着孩子们探秘湿地生态、体验非遗文化。每个活动都像一块拼图,拼出了姜堰的独特风貌,也让孩子们对家乡多了份热爱。

数据说话,这个暑假的研学活动真不是盖的。45场活动,3000多人次参与,平均每个基地接待了400多个孩子。活动内容丰富,有的教孩子们认识植物,有的带他们体验手工艺,还有的让他们了解历史文化。姜堰区还计划未来推出更多新项目,比如科技研学、非遗传承,让孩子们的假期更有意思。

这些活动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它们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们天生爱探索,研学活动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对世界的大门。比起在教室里听课,亲手种蘑菇、做木工更能让他们记住知识,爱上学习。家长们也乐见其成,觉得这比整天玩手机强多了。

姜堰的研学活动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接地气。活动不光教知识,还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乡的美。比如在蘑菇基地,他们看到农民用科技种出好收成;在木作基地,他们体会到老手艺的魅力。这些经历让孩子们对家乡更有归属感,也更愿意去了解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再说说背后的努力。姜堰区为了办好这些活动,没少下功夫。他们整合了当地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甚至还跟企业合作,把闲置的场地改造成了研学基地。比如群源文化研学基地,原来是个杂草丛生的空地,现在成了孩子们争相打卡的地方。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不仅盘活了资源,还带动了当地经济。

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收获了什么?不只是知识,还有眼界和自信。像王星辰这样的小朋友,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蘑菇,懂得了科技怎么帮农民;王宥哲通过做木工,明白了传统手艺的珍贵。这些经历就像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说不定哪天就发芽了,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

未来,姜堰的研学活动还会怎么发展?他们已经在计划更多新项目,比如结合科技的互动体验,或者跟旅游结合,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的路上走得更远。每个人都可以畅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孩子们的假期会变成什么样?会不会更充实、更有趣?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一起讨论吧。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