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哪些创新设计属于鸡肋,又有哪些设计单纯为了吸引眼球?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2 19:08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想要在发展上百年的汽车产品上实现创新,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是近两年里却总能看到各种创新,且普遍来自自主品牌,似乎咱们的设计师们忽然打通了任督二脉,各种好点子如雨后春笋般的生长着。

 

然而有些创新设计看起来更像是鸡肋,有些设计甚至连鸡肋都不算,只是单纯的为了吸引眼球;而在吸引眼球的背后,实际暗藏着两个问题。

在一次“头脑风暴”中,有一些汽车爱好者认为以下设计并不算是有意义的创新。

1.全、半隐藏式门把手。

汽车门把手的设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普通拉手式,应用最广泛;一类是半隐藏式,扣手与车门基本齐平,需要从扣手的下方拉开。现在第二类门把手已经很少使用,因其设计不利于发力,由下至上的开门也会有些麻烦;相较于第一类门把手而言,其使用体验是差一些的。但是两类门把手的开关至少都很简单,且门把手总成的制造成本是比较低的。反之,隐藏式门把手的制造成本高出许多,关键在于弹出之后的开启方式与上述两类普通门把手没有区别;可是增加的电控单元、电动机或其他弹性元件,理论上又会增加门把手的故障率,而在传统汽车之上几乎不考虑门把手会故障。

所以隐藏式门把手应当是“瑕不掩瑜”还是“瑜不掩瑕”呢?

吸引眼球是真的,但意义确实不大。

 

2.门把手、中控屏的手势操作。

有些汽车的门把手设计越来越魔幻,其不仅采用隐藏式设计,同时还增加传感器和程序实现手势操作开关车门;可是距离车门远了就侦测不到,距离车门近了难道无法用手拉吗?关键在于门把手的制造成本更高了,故障率理论上也更高了。

车机中控屏的手势操作更是难以理解,在一个人开车或恰当的场景中用语音控制更便利,在其余场景中难免需要用手控制屏幕;而司机的手总是能够得着屏幕的,否则就是车辆设计有问题,在手能触碰到屏幕的前提下为何要用手势控制?

就算是用手势控制也还是要让视线转向屏幕。

与其用手势控制不如增加一部分物理按键,可以布局在方向盘或扶手岛台上,操作只会更加便利且不显得诡异。

 

3.超大尺寸又难以识别的HUD。

HUD是抬头显示系统的缩写,现在成为许多车辆的标配。

可是这项配置的使用体验只能说是见仁见智,有些司机喜欢新奇的事物,愿意在看路况的时候同时看车辆参数;但是大多数司机还是习惯于纯粹看路况,或者在道路上的风景和人物,此时是不喜欢被一串数字或者图案干扰的。并且开车的时候难免会遇到逆光的情况,早上往东开车、下班往西开车,强烈的阳光会让司机难以睁开眼睛;然而又不得不面对强光开车,这时候的眼睛是难免酸涩的,此时司机还要从看不到太多细节的前挡风玻璃上看数字或者图案,对于司机而言显然是不友好的设计。

尤其是一些用HUD替代仪表盘的车辆。

 

4.全景天幕当仁不让。

窗户不仅要透光、要能看到外面的情况,同时也要有通风的功能;所以自有汽车以来,车窗总是可以打开的,自有天窗以来,汽车天窗也是能够打开的。可是现在的诸多新能源汽车都在用打不开的全景天幕,并且也会称之为“全景天窗;”这种打不开的玻璃顶实在是没有太大价值,其采用电致变色技术去提升红外线阻隔能力也没有意义,因为用遮阳帘的效果只会更好。

其实用全景天幕无非是其成本比全景天窗低,并且需要用向上挖空间的方式掩饰电动汽车底盘偏高的缺点。

 

其余有争议的设计不再一一赘述,网友认为鸡肋的配置还有电吸车门、轿车的电动后备箱,普通代步车的电动升降尾翼、普通轿车的剪刀门或鸥翼门,等等。不能说所有用户都用不到这些配置或功能,总有人喜欢这些设计;但笔者认为把成本投入到这些花哨的设计上,远不如把成本投入到技术研发或车身材料上,现在的电动汽车、混动汽车和增程汽车在动力和能耗方面大同小异,且许久没有看到颠覆性的技术突破了。

车身材料方面短期内不需要大的技术突破,多用高强度钢就好。

可是许多汽车都号称用了70%甚至80%以上的高强度钢,但是却不公布钢材的抗拉强度或屈服强度参数;而高强度钢的标准是可以由企业自己认定的,其认定抗拉强度300Mpa的钢板是高强度钢,用户也只能认可,只不过这样的车真的不够“刚。”

少做表面文章、多看汽车内核,才能长久发展,这是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应当明白的道理。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