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守护土壤 科普同行
□本期执行: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
陈能场,中国科协土壤环境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
20世纪60年代,我出生于德化县一个叫猛虎的小山村。中考时,我考入德化一中高中部,成为当年赤水中学唯一被录取的学生。虽然父亲早逝,但在母亲以及多位老师、长辈的悉心关怀下,我考上了福建农学院土壤与农业化学系,学习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命运让我与从小熟悉的土壤结下不解之缘。
土壤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它决定着粮食的营养、产量和质量,是人类食物和营养的重要来源。在长期从事土壤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土壤知之甚少。2013年开始,我逐渐将工作重心从科研转向对土壤的科普传播工作,在《南方都市报》开设“舌尖上的重金属”专栏、在《东方早报》开设“生活中的土壤学”专栏,并创建了土壤科普公众号“土壤观察”。此外,我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面向不同群体的土壤科普讲座。江苏常州一位合作社朋友曾将我的文章用方言录制,并在村里的大喇叭中播放;去年我到母校德化一中举办《我的土壤缘》科普讲座,深情演唱了自己参与作词的歌曲《我们的土壤》,与师生互动,这些经历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不同地区科普方式的灵感。
土壤学是小众科学,但土壤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土壤科普工作者,要把土壤相关的粮食安全问题传播给大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写下的每一段文字、说出的每一句话都需严谨准确。这些年,我通过文章、视频、漫画、演讲等多种形式,向大众传播“只有健康的土壤才有健康安全的粮食”理念,同时也在各地积极从事土壤改良的科研工作。当大家将我在科普中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时,我感受到最大的职业乐趣与满足感。
近年来,在泉州开展土壤科普事业的过程中,我同步进行了相关检测工作。泉州与全国多数城市相似,伴随工业化的发展,过去数十年间普遍存在过量施用氮磷钾化肥的现象,致使土壤呈现酸化趋势且养分失衡。由于单纯依赖化学肥料而未配合有机肥施用,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结构板结化严重,这不仅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降低了化肥的有效利用率,推高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改良成本。因此我们要从土壤健康做起,重建土壤生态系统。
今年7月,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与石狮市锦尚镇奈厝前村合作,在锦里小学建设乡村土壤科技馆,旨在使其成为土壤科学家精神的宣传者、土壤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土壤健康的实践者以及乡村振兴的助推者,得到石狮市政府、市政协、科协等的关心和支持,多家单位成为指导、支持和协作单位。
未来,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将在条件合适的区域建设乡村土壤科学馆,通过宣传土壤科学家精神、展示土壤的前世今生、举办土壤实体展览、建设土壤方言多媒体馆和土壤科普图书馆、建立健康土壤培育和示范推广的研学基地等方式,将土壤科普常态化、落地化,推动和促进土壤的健康和发展。同时,通过建设示范性农田基地,满足农民对专业知识的需求,让农民直观体验并掌握恢复土壤功能的实用技术。
今年8月,我向母校德化一中捐赠了以生动文字和图片讲述土壤故事的书籍《鲜活的土壤》,通过校园科普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热爱土壤,期待土壤健康的落地化行动激励更多种植户的学习借鉴,促进土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承载着万物生长的希望,我愿意做土壤永远的“代言人”,通过科普传播让更多人懂得珍惜土壤、守护土壤,为土地的未来注入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