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伟
8月中旬的一个午后,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200多块养殖池整齐排列,成群的甲鱼爬上岸享受着“日光浴”。
“扑通,扑通……”听见人的脚步声,它们纷纷扎进水里。“它们是在晒太阳给自己消毒哩,不过它们胆子很小!”公司负责人李翔见状笑着解释称,基地年出产甲鱼约200万只,产品畅销长三角。
安徽省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人民网 陶伟摄
甲鱼,又称老鳖,是一种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的水产类滋补营养品。其肉质富含优质蛋白质、氨基酸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养殖甲鱼看起来并不高大上,但李翔及团队志在通过科技养殖,让一只只其貌不扬的甲鱼,变身“富甲一方” 的共富引擎。
养殖甲鱼,李翔算是“半路出家”。2014年,他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接受父辈的产业。“就是想把它做成为乡村振兴、带动乡亲致富的大产业。”
彼时公司的甲鱼养殖,选种靠眼睛挑,防病凭老经验。李翔也暗下决心:要靠科技改变现状。
转变发生于2016年,经蚌埠市淮上区科信局推荐,安徽喜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长江水产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中华鳖联合育种中心”,共同开展中华鳖良种选育,力争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中华鳖种业示范基地,实现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
养殖基地小甲鱼破壳而出。人民网 陶伟摄
经过多年的努力,以黄河鳖为基础选育的“长淮1号”成功问世——这也是安徽省首个国家级甲鱼水产新品种。“该品种甲鱼生长周期缩短30%,抗病率提升50%,一下解决了传统养殖的‘老大难’问题。”基地技术负责人朱成骏介绍说。
“去年市场行情不好,但我们的甲鱼因为品质好,价格还比普通甲鱼高10%。”
产业做起来了,如何带动乡亲们?
李翔公司的基地优先雇佣周边村民,60余名员工全部来自附近村庄,人均月薪 4000—4800元,让不少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不仅如此,该基地还推出“合作养殖”模式,给有条件的农户免费提供甲鱼苗和技术指导,农户养殖半年后可自主销售。
眼下,李翔的新规划正在落地——淮上区梅桥镇610亩新园区正在加紧建设,计划打造“稻鳖共养”示范点。“甲鱼粪便能当水稻的天然肥料,水稻能为甲鱼遮阳降温,一亩地的效益能翻番,还能打造绿色生态产品。”李翔憧憬道,这不仅是科技养殖的延伸,更是“种养结合”的新探索。
未来,李翔打算进一步做强“长淮1号”品牌,拓展全国市场,“最近西北地区就有人引进我们的品种,实验盐碱地养殖”。同时把“稻鳖共养”模式推广开来,带动更多农户参与。
站在新的养殖基地,李翔望着远处的稻田和池塘,眼里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