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为什么是山东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1 21:04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舞台上款款走来的“山东天团”,已然成为一股无法回避的地域文化力量

脱口秀,为什么是山东

石念军

  □ 本报记者 石念军

房主任、唐香玉、徐志胜、何广智、孟川……如同网友的感叹,活跃在脱口秀舞台一线的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竟然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山东人。

如果说地域梗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那么,脱口秀舞台上款款走来的“山东天团”,已然成为一股无法回避的地域文化力量。

人设红利

撑起国内脱口秀舞台的为什么偏偏是山东人?脱口秀舞台上的山东人“浓度”何以居高不下?

呼之欲出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山东人这块金字招牌里。

“台上有个山东人,这也太酷了吧。”正如脱口秀段子里所说——“这是我的脸吗,这是齐鲁大地”,山东人的标签如同山东籍脱口秀演员与生俱来的人设红利,甫一登台、乍一开腔,即占据了“流量”的地利和“笑果”的人和。

盖因山东人的形象太过于深入人心。

钱穆先生曾说,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独特的地域性,鲜明的辨识度,普遍的信任感。好客、憨厚、重义轻利、崇礼尚宾等主流地域文化基因,经久不衰的国民认知度,让山东人的标签如同一种文化内力,助推走上脱口秀舞台的山东演员夯实人设标签。正如何广智自嘲海报介绍只能写“是个山东人”,观众反而因标签的熟悉度迅速建立起亲切感。

山东文化的厚重与多元为演员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尤其是当山东籍脱口秀演员集体拆解山东文化,将一个个山东文化梗具象化为舞台段子,熟悉的标签在制造天然亲切感和信任度的同时,也为表演者的破圈传播、流行走红创造了新的可能。

“蚊帐不是防蚊子的,是蚊子抓我的陷阱——山东人太热情,吃饱了都不让走!”

徐志胜,这个长相朴素的年轻人,在山东人这一标签的国民认知背书下,蓄意打造身为山东人的刻板印象,不修边幅、口音浓厚,每每以“本色”表演,以生活场景阐释文化特质,让脱口秀舞台成为活脱脱的山东文化释疑现场。

山东人自带流量,关于山东人的网络异化,则为演员的舞台表演洞开新的流量入口。尤其是在网络的碎片化传播中,山东人的形象多有被讹传的异化倾向。而“只重情绪、不重事实”的网络传播特征,又使得这种讹传几乎成为山东人人设标签的主流呈现之一种。

坊间如何讹传山东,从山东走出来的演员就怎么回应讹传。“考公热”“酒桌文化”“人情社会”乃至“重男轻女”等话题的层出不穷,让脱口秀舞台上的“山东天团”如同开了外挂——既然你们说我们“卷”,那么我们索性倍加“卷”给你们听。人设红利借此直接转化为撬动流量的密码。

“听说在济南,脱口秀节目叫作‘令人心动的OFFER’。”显然,现在这股风潮已经卷上了脱口秀的舞台。

山东式豁达

以山东人自居的山东籍脱口秀演员,在舞台上制造了很多关于山东文化的流行段子和网络热梗。

“家里也不图我什么,这些年对我就两个心愿:考个公务员、找个公务员,排名不分先后。”

“全球化已经不行了,那就干脆试试,全山东化。”

关于“考公”“内卷”,唐香玉和孟川的表演“排名不分先后”。

实际上,正如“高情商源自刷题”的言说,这些看似自黑的自嘲式表演背后,藏着山东人最踏实的自信。而得益于这些看似地域自黑的表演,山东人在脱口秀一线构建起反击地域黑的舆论前线。

憨厚与自嘲的天然适配。一如孔子对“累累若丧家之狗”的“欣然笑曰”,徐志胜、房主任、唐香玉们脱口而出的自黑与自嘲,不啻为一种典型的山东式豁达。

他们习惯以幽默解构压力,向现实说不。

“女儿嫌我没本事,那怪她爷爷没考上研”,被网友称为“山东文化说明书”的孟川,调侃父亲应该努力考研上岸,好让自己随迁落户上海。

房主任用“乡亲们说我翻不过成见的大山,可大山的那一头还是山东人”,消解生活际遇的沉重。

“00后弟弟快结婚了,我还在提升家乡升学率”。30岁被催婚的女硕士唐香玉,以自嘲纾解婚恋焦虑。

自嘲、接地气、批判性幽默。在脱口秀舞台上,这种山东式豁达俨然成为“笑果”方法论。

老实人的反差与张力。长期以来,山东人热情、朴实、重情义的集体形象深入人心,“老实人”“保守刻板”的记忆标签同样根深蒂固。而反差越大,表演的张力就越大。诸如徐志胜用“素颜版鹿晗”化解颜值焦虑,房主任将苦难转化为荒诞叙事。憨厚人设反而强化了悲剧内核的冲击力。

苦难叙事的喜剧化提纯。土味方言成为天然的杀手锏——“这病没人同情,还有人嘲笑你的口音”,当徐志胜调侃色盲遭嘲讽,一句独具韵味的方言自黑便将歧视化为了“笑果”。更重要的是,憨萌的方言作为强化人设的独门利器,不仅让表达更有力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消解了话题的敏感度和尖锐性。

正如孟川的调侃,“搞喜剧嘛,最重要的是挖掘素材。我作为一个山东人,怎么可能不会点挖掘技术?”当走上脱口秀舞台的山东人以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展示出来自老实人的颠覆性幽默,“山东天团”脱颖而出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稷下遗风

事实上,山东式豁达并非新生特质,而是厚植于历史土壤的文化基因。

如论语所记,孔子与弟子仲由的诸多谈话就如同相声——能随着我乘着木排出海的人,只有你吧?见弟子很高兴,当即补刀:你的勇敢超过我,可惜只是血气之勇,不善于裁夺事理(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可以说,其先扬后抑的反转逻辑,与脱口秀的铺梗+爆梗高度契合。

作为齐鲁人文传统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样本,在舞台上脱口而出的“山东天团”,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当然,从表达内容的专业度、深刻性、体系化上讲,二者断无同日而语的可能。但若仅从形式与氛围上来论,二者又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比如对公共议题的参与热情和批判性思维。诸子百家以“议政”为使命,直言时弊;脱口秀演员亦多针砭时事,如对“女性独立”“职场压力”等热点话题的反讽与针砭。尽管它们从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都选择了用语言的方式深度干预当时的社会生活。或者可以说,当下的脱口秀称不上争鸣,当年的争鸣之势已然是最为成功的脱口秀场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总有特别的区域文化基因融于血脉深处。比如孔子的戏谑与自黑,诸子百家的脱口成章,李清照“奴面不如花面好”的娇嗔幽默,传统戏曲里插科打诨的反讽与批判,乃至以倒装句突出重中之重的逻辑特色。这些代代相传、遍及市井与先贤的文化基因,实际构成了典型山东人的人格底色。

喜怒形于色、是非分明、不善迂回。山东式豁达的背后实际暗藏了“鲁直”的性格特质。正是得益于这一性格特质,脱口秀中的自嘲彻底褪去了矫饰的痕迹,如通过徐志胜调侃外貌、何广智解构“寒酸”,观众感受到的真实力量远胜于技巧本身。

稷下遗风,齐鲁新韵。“山东天团”在脱口秀舞台上的脱颖而出,本质上是齐鲁大地独特的历史积淀、山东人性格特质与当代娱乐形式的深度碰撞。区域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齐鲁人格现代激活的并蒂开花,值得我们喜闻乐见。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