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总是说自己的孩子语文成绩不好,平时也不喜欢上语文课,甚至在与父母日常交流的时候,都不会正确的使用语言,父母也很是头疼,中文作为孩子的母语,但孩子却无法很好的掌握。因此小红请了一个专家为他的孩子支招:孩子喜欢看动画片,那就多给孩子买一些中文的漫画书,或者多陪他一起看看中文的电影,这样他就可以处在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下,随即他的语言能力也会得到改变。
几个月过去了,小红的孩子的中文水平的确得到了质一般的提升。甚至他还让小红去书店给他买《辞海》,小红问他的孩子,他看得懂《辞海》吗?但他的孩子却说:“我喜欢文字,更喜欢那些不认识的生字,一想到自己可以通过字典去查阅这些生僻字,我就特别的兴奋“。
小红的很多同事都纷纷咨询小红究竟是用了什么样的办法,才让他的孩子变成了现在这样的爱学习,而小红却说,只要让孩子找到学习中的乐趣,那么孩子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了。
其实坐在应用心理学上也有一个特别合理的解释,这就是鸟笼效应。鸟笼效应所讲的是,当人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得到了一个东西时,他就会继续得到更多与这个东西相联系的其他东西。
小红的孩子就是用到了这样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受到感染并得到启发,最终孩子会主动的去选择接受学习,并且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样的就是,如果你逼迫自己的孩子去做一件事,那么他最终就会产生叛逆的心理,久而久之这不仅影响亲子关系之间的和睦,甚至会让孩子进入恶性循环。
其实鸟笼效应就是惯性思维,人去商场买衣服通常都喜欢一套一套的买,因为人是讲究搭配的,他希望自己买的一件衣服看起来更加完美,那么他就需要去选择与这件衣服相似的其他配饰,这就是一种惯性思维。这种情况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中,很多的代购都会把自己所代购的产品发在朋友圈当中,这样你就会经常在不经意间看到这些广告,久而久之你就会认为他所卖的这些东西的确像他所介绍的那么好,最终你就会去找他们买东西。
曾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打开的书永远都比和尚的书更能吸引别人进行阅读。很多孩子都会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们喜欢把自己平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烦心事记录下来。而作为父母,如果孩子是将日记本合着放在桌面上,虽然父母很想去翻阅他们的日记本,但出于害怕被孩子发现,这些父母通常会停止自己的这一行为。但如果这个日记本就是打开在桌面上的,那么出于好奇心的驱使,父母通常都会去看那个日记本。
一定要让孩子拥有鸟笼效应这样的惯性思维,让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去接受他们所不擅长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更加的得心应手。一旦一件事情接触久了,他也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将会使孩子能学会更多的技能,所以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能过于浮躁,一定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这样才能教育出一个完美的孩子,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