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荧屏,本就热闹。
可在一堆新剧里,《生万物》硬是杀出重围,一开播收视就冲到第一。
观众盯着倪大红的“渣爹”,笑林永健的“抠门公公”,忙着讨论杨幂的造型和演技,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位在灶台边弯着腰、端着面汤的小老太太——迟蓬。
她的戏不多,却总能在人心里留下一点东西。
有人说,她一笑,像冬天的阳光,暖到骨子里;
可她转过头,皱皱眉,又能演出那种老一辈的沉重和谨慎。
戏里,她是个土得掉渣的农村婆婆;
戏外,却是个活得精致、穿得讲究的时髦女人。
66岁的她,没有花边新闻,没有刻意包装,却把演员这两个字活成了教科书。
一、从齐鲁女孩到“妈妈专业户”
迟蓬生在山东,一个文艺氛围浓的家庭。
父亲爱看戏,母亲会画画,家里总有墨香和歌声。
小女孩耳濡目染,早早就迷上了舞台。
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玩跳皮筋,她已经对着镜子学电视里的人物——皱眉、笑、哭,甚至模仿走路的姿势。
家人起初觉得是玩闹,等到她在学校文艺汇演上一次次被老师点名演节目,才发现这孩子是真的有天分。
高中毕业,她顺利进了山东话剧院。
那会儿的话剧团,聚着一批能人,也正是那里,她和后来同样成名的倪萍成了同窗好友。
两个年轻姑娘,一个爱说笑,一个沉静内敛,成了彼此的依靠。多年后,即便各自忙碌,情谊仍旧没变。
迟蓬长得漂亮,眉眼清亮,皮肤白净,刚进剧院时,谁都以为她会走“美女演员”的路线。
可她偏不。
团里分配角色的时候,年轻演员大多想演青春靓丽的姑娘,她却一口答应去演满脸风霜的农村妇女。
一件花棉袄,一头乱发,脸上扑点灰——她毫不顾忌形象。
也许就是这份不挑不怕,给她攒下了好口碑。
没多久,她就接到了电视剧《红线》的邀约,虽然只是农村少女的小角色,但她演得真,导演记住了她的名字。
1983年,她在《红叶,在山那边》中饰演的吴月,让她第一次真正走进观众的心。
那个年代,电视机还不普及,可看过这部剧的人都记得这个眼神真挚的姑娘。
那一年,她拿下了飞天奖最佳女配角。
年轻的她没飘,反而更勤快地揣摩人物。
她的信条很简单——“角色不分大小,演好才是本事。”
二、越演越“土”,却越扎根人心
拿奖之后,本可以多接漂亮角色,可迟蓬反而演得越来越“土”。
《黄河谣》里的柳兰,是个命运多舛的母亲;
《雾都》里的大太太,市井气十足;
《温州一家人》里的赵银花,吃苦耐劳、勤快能干;
《觉醒年代》中的葛健豪,温柔中透着坚韧;
还有《幸福到万家》里的林桂枝,初看气得观众牙痒,后来却让人心疼得不行。
她塑造的这些妈妈、婆婆,有的严厉,有的狡黠,有的憨厚,但都像是真实生活里能碰到的人。
为了角色,她能增重二十斤,也能顶着大夏天不洗头,只为了镜头前的那份真实。
2009年拍《沂蒙》时,她穿着旧棉袄,脸上晒得通红,和一群村妇坐在一起,没人觉得突兀。
导演管虎当时直说:“她是可以把自己完全交给角色的演员。”
可这样的认真,不等于一路顺风。
她也有过陪跑的郁闷。多次提名大奖,却与奖杯擦肩而过。
幸好她心态稳:“观众记得我,就值了。”
三、戏外的“时髦精”,婚姻里的清醒人
很多人看她的戏,会以为她现实中也土里土气。
错。
生活里的迟蓬,爱穿白裙子,喜欢简单的首饰,气质温婉又干净。
有人用“气场”来形容她,安静坐在人群中,就像一幅画。
她的爱情,也像她的人——不喧闹、不凑热闹。
在拍电影《野妈妈》时,她认识了导演智磊。
他比她小一岁,没有显赫背景,也没什么资源,但踏实、专注。
两个在片场合作下来,聊得来,欣赏彼此的专业态度,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结婚多年,他们几乎没上过娱乐头条,没有绯闻,没有刻意秀恩爱。
丈夫在幕后拍片,她在台前演戏,忙的时候各忙各的,闲下来就一起吃饭、旅行。
家里有了女儿,他们轮流照顾,虽然也会有争执,但都懂得退一步。
这种相互成全,是很多人羡慕却学不来的。
四、66岁的迟蓬,活得通透
如今,迟蓬依旧在拍戏。
她挑戏很严格,宁愿空着,也不接自己不喜欢的角色。
闲下来的时候,她窝在家里看书,尤其爱严歌苓的作品。
她觉得演员要不断充电,文化和眼界会藏进表演里。
在《生万物》里,她把一个朴实、心善的婆婆演得细腻入微。
眼神里的暖意、说话的节奏、手上的动作,全是生活里打磨出来的味道。
有观众说:“看她的戏,就像看自家长辈。”
这大概就是好演员的魅力——不炫技,不抢戏,却能把人带进角色的世界。
她不急着证明什么,也不怕被遗忘。
在她看来,生活过得自在,家人平安健康,能一直拍自己喜欢的戏,就是最大的满足。
结语
迟蓬这一生,没有用“漂亮”去换取机会,而是用实力和耐心,在一个个角色里积累分量。
她演过的妈妈、婆婆,也许不光鲜,却真切;
她的人生,不轰烈,却丰盈。
66岁的她,依旧站在片场,也依旧是那个从山东走出来、爱琢磨角色的姑娘。
岁月带走了稚气,却留下了通透和笃定。
这样的迟蓬,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来源:李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