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博士在新疆,用技术把盐碱地改良成“金土地”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1 14:11
企业信息化服务-企业CBD - 市场部

8月,南疆的阳光炽热如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30万亩红枣林正进入糖分积累的关键期。来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的王守乐博士,时常穿梭在县里各个枣园间,仔细查看枣树情况,随身携带的笔记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数据。

2023年8月,王守乐作为山东援疆人才来到麦盖提县红枣产业研究院。初到这里时,他面对的不仅是陌生的环境,更是当地红枣产业的“先天难题”:麦盖提三面环沙,干燥、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虽为红枣及多种瓜果的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但长期用微咸水灌溉,使多数枣园土壤泛出一层白茫茫的盐渍,如同给土地裹上“盐铠甲”,这将会抑制枣树根系发育,导致产量不稳、品质参差不齐。

“一定要破解这个难题!”王守乐和团队成员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他带着团队开启“地毯式”调研,在喀什地区、农三师等盐渍枣园,他们记录土壤盐分、地表水利用情况、枣树生长状态。回来后,加班加点分析样本数据,对比室内盆栽实验与田间试验的结果,开展耐盐碱优系(品种)选育与根层调控技术研究工作。终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找到盐碱地改良方案,逐步破解了盐胁迫对枣树的影响。

解决了土壤问题之后,红枣品质提升又成了新目标。王守乐与团队成员一起,精心收集全国各地的枣果实样本,建立目前新疆面积最大的枣种质资源圃,汇集260余种枣种质资源,并使种质资源圃实现数字化、智慧化和可视化管理。除此之外,还通过对丰富的种质资源进行深度研究,选育出高自然结实率、用途多样的鲜食或制干枣新品种,引进了“京沧1号”“沾冬2号”等优质鲜食品种。

提升红枣品种品质和技术的同时,王守乐及团队还办起“树间课堂”。从枣树栽培管理、水肥精准调控,到病虫害绿色防控、果实采摘后的储藏保鲜,他把技术要点拆成“干货”,面对面手把手教给枣农。一段时间下来,当地枣农的种植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以前我们种红枣全凭经验,看到有虫就打药,有时候打多了枣树就被毒死了。听了王博士教讲的课后,我们知道应该对症下药,红枣的产量与品质都好了不少。”麦盖提央塔克乡团结村村民艾麦提·阿吾提说,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春天时,王博士手持修枝剪,带着他们围着枣树修剪徒长的发育枝,并告诉他们,修剪要趁早,把养分留给结果枝,这叫“摘心抹芽”技术,能提高坐果率。

如今,麦盖提红枣产业的“科技底色”越来越浓,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管理人员能实时监测土壤环境等数据;无人机植保,不仅省时省力,施药还更均匀、更精准;每个品种的枣树都有定制“身份证”,扫一扫就能知道它的品种来源、生长特性等详细信息。麦盖提红枣产业实现从“靠天吃饭”到“技术赋能”的华丽转型,红枣品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这背后,是像王守乐这样的山东援疆专家,用齐鲁智慧架起的“技术桥梁”——他们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枣农手中。

关于今后的工作计划,王守乐声音温和,却字字铿锵:“继续选育耐盐碱新品种,推广更多智慧种植技术,让麦盖提的枣香飘得更远。”

为帮助当地红枣进一步打开销路,2023年5月,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进疆后,将红枣等产品引入山东市场。山东专家帮助新疆枣农种出了高品质的红枣,又通过“大仓东移”工程甜了山东人民,这是双向的温暖奔赴,一来一往之间,万里的距离也不再遥远。

(大众新闻)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