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亳州晚报
![]() |
“老山葠精糖”药盒。 |
![]() |
“极品阿胶”药盒。 |
![]()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阿胶药盒。 |
![]() |
“关东极品”参茸盒。 |
在生活中,盒子是我们常用的装药工具,在中医里也同样如此。为了很好地存放药品,古人发明出了药盒。药盒材质造型各异,每一种都展现了古人的独特智慧。
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医药文化收藏家韩志军收藏了许多不同年代的药盒,尤以木质药盒为多。他介绍,古人制作药盒非常考究,特别是盛装一些贵细类药品的药盒,更是喜欢用一些黄花梨、红木、檀木、楠木等上等木材来制作,既利于药品的保存,又能彰显药品的珍贵。
“这是一个百年前的参茸盒,取材楠木,材质优良,人参和鹿茸放入其中,保存时间长,不易腐坏,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韩志军手中,是一个20多厘米长的黄褐色木盒,木盒外表的包浆莹润、厚熟,散发着年代感。木盒有一个可以抽拉的盖子,盖子上刻有“关东极品”四个隶书大字,字迹浑劲有力,别有风格。韩志军表示,参茸,是人参和鹿茸的合称。参茸,作为中医入药的常用药,其性温、味苦、微甜。主要治疗重病、久病或大出血虚脱,脾胃虚弱、性机能衰退等,具有强心、镇静、降血糖、抗疲劳、利尿等功效。因此参茸的医药价值十分高,在治病疗养方面应用较广,所以在保存和贮藏上需要格外小心注意,参茸盒的一大作用就体现在此。
翻转过来可见,参茸盒的盒底写有“庆泰德制”四字,盒底向上凹陷,“这是为了使盒子显得装得多,满满当当的,这样也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理,充实满足,团团圆圆。”韩志军表示,小小的参茸盒蕴藏了许许多多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盒子产自百年前中华民族风雨动荡的年代,这个时期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医与西医是相互不容的,因为西医以科学的严谨性、治疗见效快而能够在中国发展,而中医强调身体内在的气息调和,见效慢,在那个动荡时代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中医药在那个时期的发展非常艰难,但是仍有人坚持使用传承中医药,从而制出了这样一个盛装药品的精品,实属难得。”韩志军说。
另外一个木质的盒上,刻着篆书“极品阿胶”几个大字,旁边还有“辛亥年仲春”和生产厂家等一些小字。韩志军表示,作为名贵的滋补品,阿胶深受很多人喜爱并收藏,所以阿胶盒也就应运而生,同时也被一些人收藏。他所收藏的这些材质各不相同的阿胶盒,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他展示了一个书卷形的阿胶盒,这个盒子外表看起来就像是一本书,其实内里中空用来装盛阿胶,特殊的形状让人耳目一新,体现了中医人的销售智慧。
“班龙百果仙胶”“老山葠精糖”“清泉蛤蟆油”……一个个透着年代感的药盒上,古朴的文字一笔一画都诉说着中医药的故事。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这些木质药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并未消失,而是以一种更深沉、更永恒的方式,完成了从“实用器”到“文化魂”的升华。那方小小的木盒,为我们守护着“医人”的温度、“医心”的智慧与那份穿越千年的、沉稳而绵长的文化药香。
(路振杰 王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