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群星者,必怀苍穹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0 13:09
企业头条 - 宣传部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

专家视点

见群星者,必怀苍穹

赵 华

    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教育图景,教研形态与学习生态也随之迎来深刻的范式转变。理解并把握这一变革的核心维度,对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找准方位、实现突破至关重要。

    教研新场景的方位:从权威话语到集群共生

    传统教研模式与数智化教研的差异远非工具迭代所能概括,它标志着教研生态的根本性进化。

    一是场景与姿态之变。物理空间限制被打破,教研场景走向全域开放。教师的参与姿态也从单向聆听权威的“被塑造者”,转向平等参与的“共建者”,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即“权威话语消亡”转入“平民思想崛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表达涌现印证了每个个体独特价值被看见、被认可的时代诉求。

    二是思维与沟通之变。数字化环境要求更强的逻辑性与结构化表达。教研交流更趋理性,碎片化信息与即时生成性对话成为常态,适应了当代人“随时性、生成性、片段化”的沟通习惯。

    三是工具与资源之变。技术赋能让资源获取与成果展示更便捷丰富,知识不再局限于静态文本,多模态资源拓展了教研的深度与广度。数智教研的核心价值在于催生“集群化智慧”,鼓励多元碰撞、百家争鸣,在不确定性探索中激发个性化理解。这种从封闭到开放、确定到生成、个体权威到群体智慧的迁移,标志着更具生命力的共生场域正在形成。

    教师新成长的风口:三重定位与AI协奏

    在数智教研场景与AI深度介入的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迎来关键风口,角色定位亟待重塑。

    要拥有三重心态定位。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者心态”,将教学智慧与实践融合;具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探讨者姿态”,敢于展示教学智慧;保有“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者心态”,如学会悦纳。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深度对话的引导者及智慧与关爱的分享者。

    驾驭AI的“三有三不”法则。“三有”,即拥有“高质量问题”以驱动深度探究,构建“高质量结构”以整合碎片化信息,注重“高质量回音”强调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深度反思与回应。“三不”,即对技术“不迷信”,保持批判性思维;对工具“不依赖”,明确AI是辅助;对未来“不恐慌”,拥抱变化。

    成长的风口在于教师能否以此为锚,在人与智能协作中实现从知识传递者向智慧启迪者、学习设计师和成长新伙伴的跃升。

    学习新生态的重构:阅读筑基与教研赋能

    AI拓展了知识边界与获取效率,但教研所需的深度对话、批判性思考等,根基仍在系统阅读与思辨。“教师的教研根基在于阅读、思索与实践的三维闭环”,这是个人成长基石,更是构建学习新生态的核心引擎。

    教研智慧的源泉是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有效的专业阅读绝非信息的被动接收,要求达成“三大理解”——洞悉文本表层信息、把握知识内在逻辑、领悟深层价值与时代意义。教师需要践行“结构化、兴趣化、细节化、批判性读书”,这是提出高质量问题、构建高质量结构、进行高质量对话的根本前提。

    教师阅读广度与深度是支撑教研新场景的基座。我推荐教师打造自己的“四维书单”。第一维是本然的根基之书,如《论语》《史记》及四大名著等,筑牢文化认同与精神根基;第二维是应然的专业之书,深耕学科核心著作与前沿理论,提升专业引领力;第三维是怡然的闲暇之书,滋养志趣,打破思维定式;第四维是超然的人生之书,研读哲人著作,形成对生命与教育本质的终极叩问。

    当教师带着广博根基、精深专业、鲜活灵感和深邃哲思走进教研新场景,便能“在对话中顿悟、醒悟、明悟”,让“生动的课堂诗意地展开”。这是以阅读涵养的确定性,使学习与教研回归本真目的。

    当教研成为集群智慧激荡的诗意空间,教师成为善用技术的协奏者,学习回归涵养生命深度的本真,我们便能融入新场景、催生新生态。这正是教育赋予的最美确定性——唤醒“人之为人”的价值。见群星者,必怀苍穹。

    (作者系《教研新场景:数智技术赋能育人转型》编者,江苏省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