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盆景创业过程中,我常常提到“三技法”这一技法。“三枝法” 是由刘木申大师完善并推广的一种构图策略,说简单点,就是用三个不一样长的枝条,搭出一个看着稳当又有动感的三角形结构。别小看这个方法,它可不只是简单摆摆枝条,而是跳出了传统的一、二、三级分枝思路,靠三角形的构图让盆景更有艺术范儿。
这种创作手法因其简洁与实用,一直盛行不衰。要巧妙运用“三枝法”,在选择树桩主枝时便需进行前瞻性的规划,预留出飘枝、第二枝和结顶枝这三个关键枝条的位置,以确保布局的完美与和谐。
先说说选飘枝,它是三枝里的首枝。一般来说,这个枝条长在树干高度的上部 2/3 到下部 1/3 之间,大概就是按 1 比 0.618 的黄金分割比例来定位置的。就好比一棵树干高 1 米的树,飘枝大概会在离地面 38 厘米到 62 厘米之间的位置,这样的位置能让飘枝在视觉上更协调,也为整个盆景的动态感打下基础。确定好飘枝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接着是选第二枝,也就是辅枝。这枝得长在飘枝的对面,可不能和飘枝平行着长,不然看着就太呆板了。它的位置大概在顶端枝和飘枝中间偏下的 1/3 处,和飘枝形成的角度差不多是 120 度。比如说,飘枝在树干的右侧,那辅枝就可以在左侧,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像等边三角形的一个角那样的角度,这样一来,辅枝既能辅助飘枝,又不会抢了飘枝的风头,还能让整个盆景的结构更匀称。
最后要选的是结顶枝,它的作用很大,能平衡整棵树的生长势头,还能稳住中心位置。通常是以主干为中心,截干的时候找找合适的枝条换一下,要是没有合适的,就慢慢培养新的枝条来当结顶枝。以结顶枝为平衡点,向两边伸出不一样长的枝条,形成一个倒立的三角形轮廓。这三根主要枝条确定好之后,再按照 “三叉九枝” 的原则,继续培养和调整其他的枝条,让整个盆景的枝条分布更合理,层次更丰富。
对于中小型盆景,也就是高度在 30 到 75 厘米之间的,主枝的长度长到主干的 2/3 时,就得进行第一次修剪了。这次修剪一般会把枝条剪短到 5 到 8 厘米,具体剪多长,还得看树种和整体的比例。比如像松树这类生长比较缓慢的树种,可能剪到 8 厘米左右合适,而一些生长快的树种,剪到 5 厘米也许就够了。这次修剪能让枝条长得更粗壮,也为后续的分枝打下基础。
等二级枝条长到一级主枝的 2/3 长度时,再进行缩枝,让它形成节状结构。而且二级枝条要比一级枝条稍微短一点、细一点,这样在尺寸上有个渐变,看着更自然。就像一级主枝有 10 厘米长,那二级枝条长到 6、7 厘米的时候就可以修剪了,修剪后让它比一级主枝细一些,这样枝条的主次就很分明。
之后就让三级枝条生长,等长到合适的长度再修剪。经过这样对三级枝条的培养和修剪,盆景的基本形态就出来了,呈现出 “三叉九枝” 的格局。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就是三个枝条吗,有这么复杂吗?其实不然,这 “三枝法” 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它不是简单地把三个枝条凑在一起,而是要让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飘枝负责展现盆景的灵动,辅枝起到辅助和平衡的作用,结顶枝则稳住整个盆景的重心,三者缺一不可。
就拿一棵常见的盆景树来说,要是飘枝选得太靠下,就会显得整个盆景头重脚轻;要是辅枝和飘枝角度不对,平行生长,就会让盆景看起来很生硬,没有美感;结顶枝要是选得不好,要么会让盆景显得杂乱无章,要么就会失去平衡。
而且不同的树种,用 “三枝法” 的时候也得灵活调整。有的树种枝条比较柔软,在培养飘枝的时候就可以让它更飘逸一些;有的树种枝条比较粗壮,那在修剪的时候就得更注意比例,让它看起来更协调。
在实际操作中,还得有足够的耐心。培养一根合适的枝条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修剪、调整也得反复进行。就像结顶枝,有时候一开始找不到合适的,就得慢慢培养新的枝条,看着它一点点长大,直到符合要求。
“三枝法” 的妙处就在于,它能让盆景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动态的平衡。远看,三角形的结构稳重大方;近看,每根枝条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这不仅需要创作者有扎实的技术,还得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把握好每根枝条的位置、长度和角度。
总的来说,“三枝法” 是盆景创作中一种非常实用且富有艺术性的构图策略。它把复杂的枝条布局简化成三个关键枝条,再通过合理的修剪和培养,让盆景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对于喜欢盆景的人来说,掌握 “三枝法” 能让自己的创作更上一层楼,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盆景作品。无论是刚开始接触盆景的新手,还是有一定经验的老手,都可以好好研究 “三枝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体会其中的奥秘,让自己的盆景作品越来越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