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颗槟榔“逆袭”成200亿产值链、200万农民的“金饭碗”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20 09:08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海南,槟榔曾是农户的“心头肉”,却也常是“心头患”。过去种槟榔全凭经验,“老天爷”一翻脸,病虫害肆虐,收成锐减,饭碗都跟着发愁。更别提传统加工带来的环境之痛。

8月15日至16日,“特色农业产业促振兴 解码经济发展新引擎”全国主流媒体调研行走进海南。记者了解到,历经转型阵痛,槟榔产业已覆盖海南18个市县,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成为全省第二大经济作物,更是带动超200万农民就业、支撑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产业。

▲参观现代槟榔种植基地。受访者供图

它是如何完成从“看天吃饭”到“科学种植”,再到“绿色工厂”的华丽转身?请看记者深入海南省万宁市的调查报道。

走进屯昌县的海南宏顺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槟榔种植基地,规整的槟榔林间,智能滴灌管道如脉络般延伸。技术员轻点手机屏幕,土壤湿度数据便实时呈现。

“过去种槟榔真就是赌运气,病虫害一来,心都凉半截。”基地负责人感慨道。宏顺林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周边200多户农户(含37户脱贫户)提供从“基因筛选”的优质种苗、手把手的技术培训,到稳稳当当的保价收购。“从苗圃到采收,精准施肥、绿色防控,全程都有‘数字保姆’盯着。”负责人介绍。

这场“科学种植”的变革成效显著:槟榔亩产量劲增30%以上,优质果率从60%飙升到90%。农户不仅告别了“望天收”的脆弱,收购价也比散户高出15%。数据无声却有力:仅在屯昌县,槟榔产业就撑起了全县3成以上的脱贫户。

告别田野,记者走进屯昌华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锃亮的不锈钢设备、整洁的地面、有序的流水线,彻底颠覆了传统作坊的刻板印象。据介绍,鲜果经过清洗、蒸煮、烘干等工序,蜕变成标准化产品,空气中弥漫的是水蒸气的温热,而非刺鼻的烟熏味。

“这干净劲儿,靠的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现场负责人指着设备说。公司投入5000万元升级工艺,建成了海南首批环保达标的槟榔初加工示范厂,年“消化”鲜果1.2万吨。通过“统一收购、集中加工、品牌销售”,带动周边8个村订单种植,吸纳12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从昔日浓烟滚滚的‘污染源’,到今日窗明几净的‘绿工厂’,一场‘美丽蝶变’悄然完成。”

据统计,华昇农业每吨槟榔加工增值达3000元,这些真金白银通过工资、分红回流农户口袋,去年人均增收超8000元。

在万宁市东北部的槟榔城产业园,海南和成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每分钟2000颗槟榔“列队”完成蜕变。“工厂就在家门口,活计稳定,收入也好!”员工翁乙瑶笑容满面。她和家人都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在这儿,不光挣了钱,更觉得日子有奔头,心里也踏实!”她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产业发展带给普通百姓最真切的幸福感。

在海南,槟榔早已超越了“提神小物”或“乡愁符号”的单一维度。它用坚实的产业力量,挺起了海南千万农户生计的“经济脊梁”。脱贫攻坚期,它为“山多地少”的海南农村开辟了致富路;乡村振兴时,它借力科技与绿色转型,蝶变为名副其实的“富民金果”。

一条覆盖“种植 — 初加工 — 精深加工 — 文化旅游”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形,200亿元的产值是其最有力的注脚。

▲参观正大兴隆文化园。受访者供图

槟榔产业的“绿”变破局,只是海南以特色农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的精彩缩影。目光投向万宁林兰水产养殖基地,“两条鱼”(东星斑、鰤鱼)在全循环水育苗厂、智能恒温系统的精密呵护下茁壮成长,打造“蓝色粮仓”;在正大兴隆咖啡文化园,优良品种与自贸港政策结合,让海南咖啡香飘国际……这些特色产业,共同绘就了海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斑斓画卷。

在“特色农业产业促振兴”座谈会上,媒体、专家、政府与企业代表聚焦槟榔、东星斑、咖啡等产业,一致认为它们已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鲜活注脚”。面对市场竞争、技术升级、品牌塑造等挑战,专家建言,强化科技赋能、深耕品牌价值、借力自贸港东风开拓国际市场,推动特色农业迈向更高台阶,共谱乡村振兴新篇。

据悉,本次调研行由中国报业杂志社、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主办,汇集了来自中国报业协会、新华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社、云南日报社、重庆日报社等全国主流媒体及农业专家,深入海南探寻特色农业兴村富民的实践密码。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