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将至,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携手天津生态城中新友好图书馆及生态城瑞南社区,共同举办了一场“节气乳文化与食品安全”主题科普宣讲活动,将古老的节气养生智慧与现代科学营养知识深度融合,为社区青少年及居民献上了一场滋养身心的文化盛宴。
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处暑作为夏秋之交的重要节气,历史悠久,其名“处”意为“止息、隐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便有: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的记载。当太阳行至黄经150度,标志着暑热渐消,凉意初显,天地间开始呈现阳气收敛、万物渐趋成熟的景象。
处暑时节,暑气虽退但余威犹存。昼夜温差加大,空气中湿度下降,秋燥悄然显现。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张艺馨结合自身专业学科知识,在宣讲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处暑的气候特点、人体所需与食品安全要点。历经长夏消耗,人体津液易亏,脾胃功能尚在恢复调整,此时养生重在“滋阴润燥、健脾养胃、收敛神气”。有趣的是,探究民俗传统便能发现古人的智慧印证。在中国北方广袤的草原上,特别是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中,处暑过后临近白露,牧草丰美,牛羊乳质上乘,正是制作和储存奶豆腐、奶皮子等乳制品的黄金时节。这不仅是为了储备过冬的食物,更是乳品在此时节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的养生之效,与《饮膳正要》等古籍所载:乳酪润脏腑、泽肌肤的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先民对自然节律的精准把握和乳食养生的深刻理解。
活动中,主讲人张艺馨还引领青少年们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乳品文明之旅,揭示人类与微生物共酿美味的万年奇缘。“酸奶”的古老身影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距今六千多年的陶罐上发现了最早的酸奶残留痕迹;在华夏大地,古代游牧民族在青铜时代掌握了利用皮囊中天然菌群发酵鲜奶的智慧,将易腐的乳汁转化为可长期保存的酸酪,这一技艺在元代宫廷膳书《饮膳正要》中被系统记载为:造酪法,在当时也成为皇家饮食养生秘方。与此同时,在辽阔的北方草原,另一种传奇乳饮——马奶酒(蒙语“策格”)于马背民族中熠熠生辉。其历史可溯至匈奴时代,《史记》已有塞外民族酿饮的相关记载;至十三世纪蒙古崛起,“策格”被尊为“蒙古八珍”之首,成为成吉思汗犒赏将士、祭祀长天的圣洁之物,银碗中荡漾的不仅是琼浆,更承载着“天之甘露”的神圣信仰。
这些发酵乳品的诞生,皆源于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奇迹。酸奶和马奶酒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对人体有着丰富价值。酸奶中的乳酸与小分子肽更易被人体吸收,而马奶酒则萃取出马乳特有的轻盈蛋白与丰富维生素。马奶酒性凉如清泉,润燥止渴,所含的天然有机酸与活性酶能清解夏季积热,微量的酒精更能温通血脉,唤醒因长夏耗散而倦怠的脾胃。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知识性与趣味性交融。除了专业的讲解,还特别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用五彩黏土创作了“奶豆腐”、“酸奶杯”等充满童趣的手工作品,将抽象的节气知识化为触手可及的文化传承。
此次活动后,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科普实践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学院专业学科优势,梳理二十四节气乳食健康指南,挖掘乳制品蕴含的历史文化。通过查阅古代典籍和现代研究成果,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为民众健康生活提供科学指导。
(供稿: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李佳运 张艺馨 田凯)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