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周口晚报
从作坊街到伦敦展 百年传承守“年味”
——省级非遗传承人夏明月让周家口木版年画薪火相传
传承人穆广科(右)向游客介绍年画品类。
夏明月为年画上色。
□记者 王吉城 刘华志 文/图
核心提示
8月17日,周口关帝庙民俗博物馆内的周家口木版年画展示馆里,年逾八旬的夏明月戴着老花镜,正俯身案前为年画上色。
身旁70多岁的弟子、传承人穆广科手持一块梨木板,耐心向游客讲解刻刀运用技法。
展厅内,墙上悬挂的各式年画神态鲜活,展柜里的参展证书、获奖证书与一封封感谢信整齐排列——这里不仅是周家口木版年画的集中展示地,更是省级非遗周家口木版年画的“活态传承课堂”。
人间烟火的百年见证
“周家口木版年画始于明末清初,到现在已有400多年历史。目前已知最早的作坊,是张传贤在1598年创立的‘志远长’商号。”一说起周家口木版年画的过往,夏明月便打开了话匣子。他表示,旧时的周家口是沙颍河畔重要的水陆码头,市井繁华,木版年画也随着漕运兴盛起来。周家口三寨中,位于北寨的作坊街一带的年画作坊最多。
夏明月的家族与这门手艺的渊源,要从其家族前辈夏崇山说起。生于1811年的夏崇山,曾携子外出拜师学艺,艺成后返回周家口,在作坊街创办“仁和长”商号,之后的夏氏子弟均以制作木版年画为业。战乱时期,夏氏族人曾移居安徽界首,即便颠沛流离,也未放下这门手艺。
1960年,夏明月的父亲夏克昌携全家返回周家口,依旧以制作、销售木版年画为生。
受家庭熏陶,夏明月12岁便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木版年画,到18岁时已熟知年画制作的整套流程。1969年参军后,他暂时搁置手艺;20世纪70年代退伍归来,眼看受印刷业影响的日渐萧条的木版年画行业,他决心重拾刻刀,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夏明月回忆道:“那时候机器胶印年画抢了市场,很多作坊都关了门。”他不甘心手艺就此断绝,便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吸收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让年画既有古朴韵味,又添灵动生气。夏明月改革创新后的作品因内容丰富、工艺精湛,逐渐让“周家口木版年画”焕发生机,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
这份坚守终有回报:2012年,在周口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夏明月在周口关帝庙内挂牌成立“周家口木版年画传承基地”与“周家口木版年画展示馆”;2015年,周家口木版年画入选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夏明月被认定为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的木版年画还作为河南非遗项目的代表,去英国伦敦参加了为期20余天的非遗精品展,让外国人也看到了咱周口、咱河南的老手艺!”夏明月眼中满是自豪地说。
省级非遗的“周口味道”
“南方有些地方把特定类型的木版年画叫‘纸马’,我们周家口人则习惯把年画统称为‘马子’。做这‘马子’,我们的木料都是选梨木的。”穆广科拿起一块刚刨光的梨木板,向记者展示道,“梨木材质细腻又坚实,晾干后不变形、不开裂,刻出来的线条挺括,不容易断,是做年画印版的最佳选择。”
在展示馆的工作台前,夏明月现场演示了周家口木版年画从绘稿到印刷的全套技艺——
第一步是“朽稿”(也称“起稿”)。
他取来一张宣纸,用木炭条勾勒出《榴开百子》的初稿,“用木炭条勾线的好处是便于修改,有不满意的地方擦了重画就行。等初稿定了,再用墨笔描出线稿,接着把线稿用微稀的浆糊贴在刨光的梨木板上,放在阴凉处阴干。”
第二步是最考验功底的是“刻版”。
夏明月左手稳稳按住木板,右手握紧刻刀,刀刃与木板呈45度角,缓缓下刀:“刻的时候手劲要稳、准、匀,不能偏、不能斜,更不能走样。粗线条要刻得刚劲有力,细线条得刻得流畅不断;套色的空白处,还得刻出斜刀口或方刀口,用凿刀剔平,这样后续印制的时候颜色才不会晕开。”刻刀起落间,木板上石榴的轮廓、叶片的纹路便清晰显现。
最后一步是“印刷”。
夏明月拿起棕刷,先在颜料盘里轻蘸,再在色垫上反复刷匀,随后快速将颜料刷在套色版上。接着,他取来一张宣纸,用竹夹固定在案上的扎钉上,将纸平整覆在印版上,随即拿起棕制的“趟子”,从左到右迅速压过,又飞快掀起宣纸——一朵色泽鲜亮、边缘整齐的鲜红石榴花跃然纸上。“咱周家口木版年画,大多是四开纸以内的尺寸,颜色要艳、线条要粗,贴在门上老远就能看见精气神。这是我们这方水土孕育出的独有的‘周口味道’。”夏明月笑着说。
匠心手艺的薪火传承
“这几年,我把170多块老木版重新刻了一遍。大版费时费力,一年顶多刻三四块;小版相对快些,一年能刻十块八块。”夏明月指着墙角堆叠整齐的梨木版,语气坚定。
在他的带动与感召下,周家口木版年画的传承队伍日益壮大。穆广科、于建军、任振强、夏新年、张瑞旭、马隔、夏帅杰等人在传统木版年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向多层次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新作品,受到不少年轻人喜爱。
更让夏明月欣慰的是,这门古老手艺正走进年轻群体。这些年,他带领团队走进中小学,给孩子们讲民俗故事,教他们用小号刻刀在废木板上练习刻线条,体验简单的印刷流程。展柜里一封封已经泛黄的感谢信,满是孩子们的真诚与对他的敬意。
对于慕名而来的高校师生,夏明月总是倾囊相授。“老手艺得跟年轻人的想法相结合。一些学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把年画里的元素运用到文创设计里,在比赛中还拿了奖。周家口木版年画能走出周口、走向世界,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夏明月开心地说。
说话间,又一批游客走进展厅,几个孩子好奇地围在夏明月身边耐心地看他为年画上色。
夏明月拿起画笔,目光落回眼前刚刚印制好的年画上——周家口木版年画这门薪火相传的手艺,正从他的手中,走向更多人的心里;正从沙颍河畔,走向世界——更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