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峡日报
刘晶晶 王姿
席卷全国的即时零售补贴大战空前激烈,京东、美团、阿里斥资数百亿,推动全国外卖日单量飙升至约2.5亿元。宜昌人也享受了“满50减20”“0元购奶茶”的实惠。
狂欢之下,数据的盛宴却难掩实体经济的阵痛。平台订单量火箭式蹿升的背后,藏着无数小店的困境:促销规则压低了利润,线上流量让他们疲于奔命,而线下客流正遭受日益严重的虹吸与流失。当热闹的订单渐渐平息,那些街头巷尾的小店该如何应对?
这份对小微企业生存韧性与城市烟火气存续的担忧,已然推动了监管的强力纠偏。国家监管部门出手后,“0元购”等极端促销有所收敛,但破局需更深认知与协同。
平台当让利筑基,规则先行。核心是重设成本分摊机制,保障商户可持续经营底线。优化佣金结构,让参与活动商户至少单笔“保本微利”。
然而,在积极争取更公平环境的同时,商户自身的“自救”更是维系生机的根本:优化产品结构,避免依赖低价引流品;着力经营“忠实顾客圈”与线下体验,如利用社交媒体建立社群、组织线下品鉴会、营造独特的用餐环境和人情味,提升堂食的“离屏”吸引力。
政府当监管与赋能并重,持续监督平台规则公平透明,推广共享末端设施,如智能取餐柜、共同配送,降本提效保安全,对特色老字号等提供定向数字化扶持。但定向帮扶终非治本之道,补贴一停,习惯于低价的消费者迅速散去,商户反而面临更严峻的客源断层。
政府角色应当转向“战略赋能”。一要力促补贴精准滴灌,支持商户开展专业培训、数字化升级等长期能力建设;二要大幅优化营商环境,如简化审批、引导租金、灵活用工等;三要投资食品安全检测、共享供应链、电商培训等普惠性基础设施,为“内生烟火气”注入持久动力。
宜昌隆康路的老字号米线馆香气氤氲,福绥路的红油包子铺热气未散。潮水般的补贴终将退去,而此刻依然蒸腾的香气、未散的热气,以及那些真正扎根街巷、用心经营、凭真材实料赢得口碑的“人间烟火”,才是一座城市烟火气最温暖恒久的底色,是其面对潮起潮落依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