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入学通知书”让弟弟满心欢喜,以为自己考上了大学,姐姐却一眼看出不对劲。这份通知书上的学校,弟弟根本没报过。事情的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
姐姐陪着弟弟走过了高考的每一步,从查院校信息到填志愿,她都一清二楚。弟弟的成绩一般,志愿表里选的都是些稳妥的学校。可这封通知书上的校名,姐姐从没听说过。她仔细一看,通知书写得花里胡哨,校徽、身份证号、培养年限一应俱全,但“录取通知书”变成了“入学通知书”。这俩字的差别,简直是天上地下。
弟弟被喜悦冲昏了头,觉得大学梦实现了,幻想着校园生活。姐姐却冷静下来,劝他先别急着高兴。她上网查了查,发现这学校压根不是正规大学,而是个自考机构。所谓的“本科”,跟国家统招的大学没半点关系。花几万块钱读几年,毕业后连学籍都没有,学信网上查不到信息,连大学生身份都不算。
更扎心的是,这种“学历”在社会上没人认。别说找份好工作,连坐火车买学生票、去海底捞吃个折扣都不行。姐姐苦口婆心地跟弟弟解释,这学校就是个空壳,去了就是花钱买个假身份。可弟弟不信,觉得好不容易有个“大学”机会,哪能轻易放弃。他甚至开始规划起大学生活,姐姐急得直摇头。
这种“入学通知书”的套路,其实早就不是新鲜事。一些不正规的机构专门盯着高考失利的学生,抓住他们想上大学的心理,抛出这种华而不实的通知书。这些学校往往打着“本科”“名校”的旗号,实际连办学资质都没有。教育部每年都会公布野鸡大学的名单,2023年就曝光了389所这样的机构。它们的名字听起来高大上,比如“华北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学院”,但查查就知道,根本不存在。
姐姐在网上发帖求助,网友们也炸开了锅。有人说,弟弟这样的情况太常见,很多考生和家长不懂录取流程,容易被忽悠。还有人分享了自己被骗的经历,花了十几万读了个“野鸡大学”,毕业后才发现文凭一文不值。网友提醒,查学校是否正规,登录学信网或者教育部官网一查便知。正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有明确的批次信息和录取编号,绝不会模棱两可。
为什么这种陷阱总有人上当?根子还是对“大学”两个字的执念。很多人觉得,没个大学文凭,就没法在社会上立足。家长也常把学历当成孩子的全部价值,成绩不好就慌了,恨不得花钱买个“大学生”身份。这种心态,正好被野鸡大学钻了空子。2022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3000万考生和家长关注高考志愿填报,其中不少人因为信息不对称,踩了坑。
姐姐试着跟弟弟讲道理,说真正的教育不是买张文凭,而是学到真本事。她举了个例子,隔壁老王家的儿子,成绩也不咋地,去了所专科学校,学了汽修,现在开店当老板,生意红火。反观那些花钱买假文凭的,最后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弟弟听是听了,可还是有点不甘心,觉得好歹有个“大学”名头。
这事儿让姐姐想起小时候,爸妈总说“读书改变命运”。这话没错,但得看读什么书。花几万块去个野鸡大学,学不到东西,还浪费时间,哪比得上去正规专科学门手艺?教育部2024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报告显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很多还成了行业骨干。相比之下,那些自考机构的“文凭”,连个像样的实习机会都换不来。
姐姐还跟弟弟讲了个故事。邻居家的小李,当年也收到过类似的“入学通知书”。他家花了10万块,读了四年,毕业后发现文凭没人认,只能重新考成人本科,时间金钱全搭进去了。这故事让弟弟有点动摇,可他还是抱着一丝侥幸,觉得“说不定能混个文凭”。
其实,防这种陷阱并不难。姐姐总结了几招:收到通知书,先上学信网查学校资质;再看看通知书是不是“录取”两个字,入学通知书一律当心;最后,问问自己,这学校是不是真的能学到东西。她还查到,2024年全国正规高校有2756所,教育部官网上都能找到名单。只要多留个心眼,野鸡大学就没得逞。
这事儿也让姐姐反思,家里人对弟弟的教育观是不是有点偏了。从小到大,爸妈总拿他跟别人比,考不上好大学就觉得没面子。这种压力,让弟弟对“大学”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姐姐决定,接下来得帮弟弟重新规划,找条适合他的路。比如,学门技术,或者参加成人高考,踏踏实实往前走。
这封“入学通知书”的事儿,表面看是弟弟被忽悠,背后却是很多人对学历的误解。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能力才是硬道理。花钱买个假文凭,不如拿这些钱学点真本事。弟弟的未来,还得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