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医生一听老陈的饮食习惯,差点没忍住笑。老陈觉得自己得了糖尿病就得“饿着点”,早上喝碗稀粥,中午啃个干馒头,晚上只吃几口咸菜,饿得半夜爬起来偷吃饼干。结果血糖忽高忽低,身体也越来越虚。
糖尿病可不是靠饿就能治好的。老陈这种“要么不吃,要么乱吃”的法子,最容易把血糖搞得像过山车。医生说,糖尿病患者得学会聪明地吃,不能走极端。
主食这事,得先搞明白。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得跟米饭、馒头说拜拜,其实完全不吃主食,身体没能量,血糖反而更不稳。关键是选对主食,比如白米饭里加点小米、燕麦,或者换成全麦馒头,消化慢,血糖升得也慢。
主食量也有讲究。一顿饭吃自己拳头大小的主食就够了,一天加起来别超六两。老陈试了几天,早餐吃半根玉米加个鸡蛋,中午一小碗杂粮饭,晚上喝点杂粮粥,感觉身上有劲了,口渴也少了。他笑着说:“原来吃对东西,日子也能过得舒坦。”
蛋白质也少不了。小区里的张阿姨,得了糖尿病十年,总觉得肉不能碰,怕“上火”。结果她吃得太清淡,上个月体检发现白蛋白低得吓人,腿肿得一按一个坑,走路都费劲。医生说,这是蛋白质不够,身体连正常运转都困难。
张阿姨开始调整,每天早上吃个鸡蛋,中午来点瘦肉或鱼,晚上喝杯牛奶加块豆腐。三个月后,她复查时白蛋白正常了,腿也不肿了。她逢人就说:“早知道吃点肉这么管用,我哪至于遭那罪!”
脂肪这块也不能忽视。开货车的老赵,最爱吃红烧肉、炸丸子,觉得跑长途得吃油腻点才有力气。可血糖没控好,血脂也高,还查出了脂肪肝,右上腹老不舒服。医生让他把肥肉换成瘦肉,少放油,油炸的坚决不碰。
老赵现在出车都带点凉拌鸡胸肉、水煮虾,炒菜也改清蒸。几个月下来,肚子上的肉少了,血糖也稳了。他乐呵呵地说:“吃得清爽点,跑车都更有精神了!”
蔬菜得吃够,但得挑对种类。李大姐以前觉得蔬菜随便吃,顿顿拿土豆、山药当菜,结果血糖老是超标。医生提醒她,土豆、山药淀粉多,得多算进主食里。绿叶菜像菠菜、生菜、黄瓜才适合多吃,一顿两三百克都没问题。
李大姐把土豆当主食,炒菜多放点绿叶菜,没多久血糖就下来了。她感叹:“早知道这么简单,我就不用吃那么多药了。”她还学会了把蔬菜凉拌,省油又好吃。
水果能不能吃?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纠结的事。小王刚查出糖尿病,夏天抱着西瓜一口气吃小半个,血糖直接飙到15。医生告诉她,西瓜、荔枝这些糖分高的少吃,选苹果、梨、草莓,每次吃小半个,放在上午十点或下午三点吃,别饭后马上吃。
小王试了以后,既解了馋,血糖也没乱跑。她还跟朋友分享:“吃点水果没啥,只要挑对时间和种类,血糖稳稳的!”她现在每天上午吃半个苹果,觉得自己日子过得更有滋味了。
吃饭还有几个小细节得注意。盐别放太多,一天不超过5克,不然容易血压高。所谓的“无糖食品”也得悠着点,里面的淀粉照样会让血糖涨。吃饭得慢慢来,一顿饭嚼个20分钟,别三口两口就吞下去。
三餐得有规律,别一顿饿一顿饱。老陈以前老是饿肚子,半夜偷吃零食,血糖总是乱。现在他按时吃饭,每顿吃得不多不少,血糖稳了,人也精神了。他说:“这病看着吓人,其实管住嘴,日子照样过得好。”
糖尿病饮食的学问,说白了就是吃得科学。不能这也不吃、那也不碰,而是要学会搭配。粗粮、瘦肉、绿叶菜、少油少盐,样样都得讲究个平衡。医生说,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尿病患者每天的主食、蛋白质、蔬菜得按比例搭配,才能让身体保持健康。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患者吃东西得小心翼翼,其实没那么复杂。就像张阿姨说的:“以前觉得自己啥也不能吃,现在学会了搭配,饭菜也能吃得香。”她还跟邻居分享食谱,教大家怎么做杂粮粥,弄得小区里好多人都跟着学。
老赵也有自己的心得。他以前觉得吃得油腻才算生活,现在改吃清淡了,反而觉得身体轻快。他还跟朋友开玩笑:“糖尿病让我学会了做菜,比饭店大厨还讲究!”他现在每次出车,都会带点自己做的健康餐,路上吃得安心。
李大姐也有了新习惯。她以前觉得蔬菜随便吃,现在学会了挑绿叶菜,还爱上了凉拌菜。她说:“吃得健康,血糖稳了,日子也舒心了。”她还跟女儿学着用手机查食物的糖分,觉得自己跟年轻人一样时髦。
糖尿病饮食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每个人身体不一样,吃的习惯也不一样,但总的原则是不能饿着,也不能乱吃。老陈现在每天按计划吃饭,血糖稳了,还减了点体重,逢人就说:“管住嘴,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事说到底,就是得学会跟自己的身体好好相处。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它。吃对了,血糖稳了,生活也能过得有滋有味。你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