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热浪中的“农业飞手”,每日户外作业长达10个小时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18 07:12
开说 - 企业数字化部

潮新闻 共享联盟·台州 徐颖骅 潘侃俊 实习生 牟可瑜

眼下正值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潮湿又闷热。而对于农业植保飞手而言,这正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当前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期,飞防作业正在台州的田间地头紧锣密鼓地开展中,飞手们连日高温作业,不错过防治最佳时间。

今年27岁的临海小伙李雪飞是一名农业植保全职飞手,进入8月以来,他每天10小时坚守在夏日农田的热浪中,“起早摸黑”守护着丰收的希望。

三伏天“起早摸黑”,每天施药1.5万斤

8月7日上午10点半,李雪飞已经在烈日下暴晒了4个多小时了,身上那件深灰色防晒衣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黏着前胸后背,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黑红的脸颊滑落。

“这一车的农药共有1.5万斤,要在一天之内完成配药和施药。”李雪飞站在临海市东塍镇一处稻田的田埂高处,手持遥控器轻轻推动摇杆,给水稻施药除虫。

李雪飞用于作业的这台农业植保无人机体型较大,是对称的四旋翼机型,可以实现垂直起降、悬停及平移飞行。当无人机搭载着装满药液的水箱,伴随着轰鸣声缓缓升空时,一阵阵裹挟着热气的风扑面而来。在预设航线指引下,无人机开始低空作业,白色的药雾均匀洒向稻田,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道弧线。

“温度太高不适合撒药,现在还行,中午就得停了,上午的量完成后,中午短暂休整一下,下午晚点再继续上工。”李雪飞抹了把汗解释道,高温天气下撒药必须控制在30℃以内,还要确保田里有水层保护稻苗,只能趁着早晚温度适宜时开工,“起早摸黑”是常态。

连日来,李雪飞穿梭在临海各大稻田里,每天户外作业长达10个小时。他和搭档采用“双水箱轮换”模式,一个水箱作业时另一个同步配药,每天要完成500到600亩次的飞防作业。

“防虫害必须在3到7天内完成防治,不然病虫害暴发就麻烦了。”李雪飞说,为保证药水效果,飞防作业必须要密集开展,抢占病虫害防治先机。

临近中午,暑热正盛,趁着工作间隙,记者赶紧递上准备好的热门饮品古茗轻体果蔬汁,李雪飞和搭档开心地表示:“水稻喝饱水了,我们也及时补水。”

节约人工成本,用药量减少80%

在李雪飞的手持遥控器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作业轨迹,这些交错的线条不仅勾勒出农田的轮廓,更描绘着科技兴农的新路径,成为粮食安全的“空中护航线”。这种科技赋能的农业变革,正在重塑乡村生产图景。

在台州的田野间,像李雪飞这样的无人机飞手正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标配”。临海市无人机植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会长李建军介绍,近年来无人机飞防需求量持续攀升,仅联合会今年调运的无人机保有量就达300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领域。

“以前人工拉皮管打药,两个人一天最多管30亩,现在无人机单台日作业量就能抵人工20天的工作量,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李建军算了笔账,熟练飞手一天能完成飞防作业600亩次左右,一个月作业量能达到近万亩次。

此外,这种“空中作业”模式不仅大幅解放了劳动力,更带来显著生态效益。无人机具备自动避障、规划航线、精准喷洒等智能功能,让植保作业摆脱了对经验的过度依赖。李建军表示,通过精准喷洒技术,还能减少80%的农药使用量,既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又节约生产成本,为粮食增产筑牢基础。

“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到柑橘、杨梅等果树,再到西蓝花等经济作物,以及高山上的植被树木,都能通过无人机实现高效植保。”李建军说,在台州多样化的种植格局中,无人机飞防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科学高效地帮助农户解决农业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浙江日报】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