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的汽车评测,尤其是‘横评’?”
“以目前的规则应当无法做到。”
“为何这么认为?”
“因为一切都是暗箱操作,没有利益披露机制。”
“什么是利益披露机制?”
……
在有关评测争议的两个案例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了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的汽车测评的问题;于是大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是不论如何争论,在没有利益披露机制的前提之下,任何争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凡测评机构属于盈利性质的企业,其则必然要“以测养企。”
尤其是主营业务是测评的企业。
无法保证盈利则无法保证企业运转,创办企业的初衷不是为了搞砸企业,而一定是为了运营好企业并创造收益。反之,除非是非营利机构才有可能输出真正客观的内容,因其不依靠测评盈利;类似的企业主要依靠付费订阅、读者捐赠和财政补贴,可是目前国内尚无对应的补贴政策,也缺少类似的非营利测评组织。
可以说目前所有主营业务为测评的企业、新媒体和KOL/KOC都是盈利性的,在此基础之上想要让测评内容足够真实,那就只有建立“利益披露机制。”
什么是利益披露机制?
该模式在汽车工业发展百余年的欧美相对成熟。参考WOMMA的《影响者营销指南》的规则,其中明确说明“影响者营销”应当遵守8个行为标准。
主要为:
如不遵守相关规定,一经发现则可能失去从业资格并面对一系列处罚。
国内现在全无相关法规。
任何一家新媒体或任何一个博主都会去说明自身与营销主体(企业)的关系,哪怕是那些全部内容或大部分内容都偏向某一家企业的博主、KOL/KOC;即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其利益关系,但只要其矢口否认,那么这些角色就能为自己打造出各色的人设,进而利用对应的人设为自己谋取关注、流量和利益。
反之,如果有相应法规要求披露身份和关系,也就是需要向公众公示自己的真实工作、与营销主体的关系;那么想来只要规则一出,则必然会有大量的博主、KOL/KOC在短时间内离开各自的行业——因为只要露馅就会影响本职工作,或者暴露与营销主体的关系进而“人设崩塌。”
只是不能继续隐瞒吗?
笔者只能说可能性不大。
因为一旦有利益披露机制的出台,则一定会有竞争企业设置披露检举的激励措施;届时将会有大量的“福尔摩斯”去解密那些网红博主,至于企业和媒体自然有监管部门来关注。所以只要有了对应的利益披露机制,所有行业的测评人怕是都要减少三分之二,剩下的才是真正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第三方测评人或机构。
汽车行业作为现阶段第一支柱产业应当完善测评机制,以避免企业制造话题、炒作话题,进而进行不规范营销竞争。
从平台开始应当完善审核机制!所有涉及车辆资讯、分析评论、性能测评、对比横评的图文或视频内容,需要求账号运营者明确与是测评产品相关品牌与企业的关系,以及是否有利益往来;并且需要与平台签订合约,如发布者勾选无利益关系则后续一经举报并核实,则应当进行对应的处罚。
如发布者勾选有利益关系,则内容应当在显著位置明确标注为广告内容和付费评测内容。
知名博主、KOL/KOC同样应当遵守相同规则,并且一经确认其存在与营销主体有利益往来,在合作期间内,其账号应当在显著位置明确标注“与某某企业合作”等标识;不论其发表微动态、评论还是其他内容,都应当突出显示对应标识。
并且需要明确与营销主体的利益关系的类型,其应当包括但不仅限于:
直接薪酬,赠品,奖品,免费或打折的产品与服务,以会议等形式进行的变相旅游等等。
企业会直接给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或博主“车马费,”说穿了就是薪酬;对于一些KOL/KOC而言,其则主要以赠品、奖品、免费或打折商品,以及以会议或发布会形式为其提供变相旅游等福利进行维护。
但是这些都属于利益关系,凡存在,均应当披露并进行显著标识。
相信一旦出台相关利益披露机制,大批标榜独立、客观和第三方的新媒体或知名博主都将迅速淡出人们的视野;至于会是哪些,相信汽车爱好者们都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