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十分热门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是学渣,你还爱TA吗?
但其实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换个角度,那就是什么才是算真正的学渣?以及“学渣”是如何成为“学渣”的?
真的得到家庭全身心爱护的孩子,他还会成为所谓“学渣”吗?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个学渣家长的心路历程,真是既典型又让人感叹。
这网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刚生下来时聪明伶俐,非常讨全家人喜欢,大家都觉得这孩子长大肯定是个可造之材。
但由于网友自己就是从小挨打挨到大的,又导致他的教育理念很变态,对娃也只有“子不学父之过”的观念,非常严厉。
有一次,四岁左右的大儿子在沙发上斜躺着调皮,网友噌地火就上来了,觉得儿子东倒西歪“不成体统”,把儿子一顿暴揍。
很多年后他才觉得,自己是有那个大病吧。
小孩这样不是很正常吗?他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至于娃的教育,他更是十分疯魔。
玩具必须是益智的,积木上必须是印着汉字和数字的。
刚说话就开始学英语,别的小孩还只会看动画片的时候,他就开始教儿子识字和算术。
刚上小学,娃倒真是表现不错,一年级第一次期末考试居然考了全班第一!
这网友马上就开始幻想儿子以后考上985成为科学家的亚子。
然而事实分分钟打脸。
上了二年级,娃的成绩就开始倒退。
为了重回第一,他们全家也是拼了,每天都要各种强化训练,晚上经常熬到11点,一旦达不到他的要求就会对儿子大发雷霆,严厉制定学习计划。
他觉得,只有严格才能出成绩,只有成绩才能有美好的未来啊。
与此同时,他们上的鸡校要求也很高(会对差生歧视),大部分家长对老师是一种无脑服从的态度。
每次老师只要打电话反馈娃的问题,比如作业没交、听写没对、小测下滑,当天晚上家里必然是一场针对娃的腥风暴雨。
可在这么抓马的鸡娃风格之下,娃的成绩反倒越来越差,四、五年级甚至断崖式下降,家教请遍也没效果,于是家里就更是鸡飞狗跳。
一次网友没忍住,对娃下了最狠的一次手(也是他最后悔的一次)。
从那之后,娃开始有沉迷手机的倾向。
但他仍然抱有幻想,觉得娃就是还没开始努力,只要努努力和自己一样上了大学就什么都解决了。
就这样磕磕绊绊地上了初中,灾难真正开始了。
在这所初中鸡校,娃经历了地狱般的三年。
由于成绩差,娃被校园霸凌+老师歧视,被诈钱被恐吓。
娃经常站在窗户前发呆,甚至拿把水果刀玩来玩去。
直到有一天,娃在体育场一个角落蹲在地上两眼无光向上看,和谁都不说话,他才意识到不对劲,赶紧把娃送进心理科。
为时已晚。娃已经重度抑郁。
而经过了医院的猛药治疗,娃的学习算是彻底到头了。
虽然勉强考上高中,但从此很难正常上学超过三天,于是休学休学再休学,终于还是辍学。
那之后,他这大儿子就几乎成了废人一个。
天天在家除了昼夜颠倒打游戏,就只剩伸手要钱买烟抽。
为了这些,他和娃妈没少在家和儿子打仗,家里充斥着吼叫和眼泪。
直到某一天,一个相熟同事9岁的小女儿得了罕见病去世,那天他突然从梦中惊醒,脑子里只有一句话:
如果大儿子有个闪失,他这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他其实就想通了一点——如果儿子真的从此成为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做父母的还要不要爱他?
如果还爱,就接纳。
为了避免冲突,他们选择和儿子分开住(眼不见心不烦),每月给固定1000块生活费,从此不再有任何唠叨和指责,对儿子的生活给予了最大的宽容。
同时给娃买了保险,并计划性地为娃存钱,做好托底安排。
然而转折突然来临。
有一天,大儿子打电话突然说自己找到工作了!
他一开始还以为是骗子,听儿子仔细一说才发现是真的,居然是去一个餐厅当服务员,一个月工资3500。
他一开始觉得儿子肯定坚持不下来,可真观察了一段时间,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平时昼伏夜出打游戏的儿子不再熬夜了,能早起了,手机也不迷了,人家穿上围裙干得有模有样,还学会了关心父母。
轮休时,他们一家三口一起去户外活动,他又发现儿子开始关心赚钱的问题了,甚至产生了将来开个饭店的想法。
老父亲简直要留下鸡冻的泪水。
他和儿子讲了饭店运营的基本知识,两人查了很多资料,又做了不少计划。
他还告诉儿子,人生的路有很多,你们同学选择去考大学,只是和你选择不同。
但如果你在某个行当混熟了,掌握了做生意的基本原理,以后说不定你就是老板;你们同学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搞不好还要给你打工。
儿子嘿嘿一笑,那笑容是很多年没在他脸上出现过的。
那天回家时,网友禁不住泪流满面。
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对未来生活有盼头的孩子,脸上有灿烂笑容的孩子,能耐心听妈妈唠叨的孩子,再也不问父母要钱的孩子。
而到了二儿子这里,他也终于能吸取经验教训,在老师电话打来投诉成绩时只回一句“知道了”,内心毫无波澜,只求他内核稳定,有个快乐的童年。
网友的故事看完,我也是感慨万千。
其实我很理解一些城市中产鸡娃父母的心态。
他们很多都是当年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到了城市站稳脚跟实现阶级跃迁的,所以也都相信自家娃一定能重复自己的路线,靠自己的学霸基因和考试阶层不滑落,所以才搞出各种标准化鸡娃操作。
但这套方法真的能保障娃的未来吗?
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一点,那就是公立教育培养娃的目标,就是把娃统一规范化,将来成为一个规格统一的社会工具,俗称流水线产品。
而家长的目标则是,在社会规范化娃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娃的天性和独特性——两边本来就有出入的啊。
所以在面对强压大环境时,家长更应该站在家庭和娃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策略。
说到这讲讲我自己吧,我觉得自己爸妈在这方面就很清醒。
因为我读重点小学,作业有时超多,我自己也不是做不来,就是觉得把去花园里探险的时间占用了,在机械式抄写上花时间不值。
跟我爸妈诉苦以后,爸妈竟然同意了帮我抄!(我爸书法协会的,仿的字比我的字还像我的字)
PS: 也不是所有情况都帮忙,看到有意义的作业,例如培养思维、拓展知识、巩固重点的都会让我自己来。这种情况我也很识趣。但总之这说明他们立场是和我一致,是站在我背后的。
四年级时我认识了个家里开玩具厂的同学,帮她在学校卖一款泰迪熊。(现在看算微商大区代理??)
结果生意太火,班主任知道了,请我爸去学校“谈心”。
那天我一直惴惴不安,老师肯定把我爸喷了个灰头土脸吧?我爸估计道歉道成孙子了吧?
但“谈心”结束后,我爸居然没骂我!
他说:“我和你妈是读书人,不懂这些,既然教不了你什么,那你自己通过体验来积累经验,本来应该支持的。但是既然老师发现了,那就算了,以后找其他锻炼机会吧。”
到了五年级,寒暑假作业就开始有书单阅读和读后感了。
那是一种很残酷的作业,《鲁滨逊漂流记》《悲惨世界》都是大部头,因为我读书快写文快,而且一本书有很多个值得讨论的地方,每个都可以写一篇读后感,于是我就开发了个业务——帮同学写读后感!
我写他抄5块一篇,用他笔迹写15块一篇(三岁起我爸教我书法),竟然没被老师发现,业务也很火!
我觉得爸妈能看到自己的思维、能力局限,支持孩子做一些“不靠谱”的事,这点对我来说真的很宝贵。
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我还很喜欢看日本漫画,什么毁三观的书都看过。
学校三番五令不准看任何不良课外书籍,家长会每次都会把“禁漫”作为讨论重点。
但我爸妈很好说话,让我在家光明正大地看!
当然,我妈给我买“好”书更是不遗余力。
其实她的观念里面,没有所谓“好书”“坏书”,“俗书”“雅书”。
她总说:“只有接触得多、广、杂,大量阅读,你才能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审判力和审美标准。”
现在那些书都还在我书架上,每次看到,我都会提醒自己要尊重和信任娃成长中那些必经的“弯”路。
还有很多小事儿,小的都忘了,但现在想起来还有一种暖心的感觉,那是一种受用终生的安全感。
现在的娃其实比我们那代人面临的竞争更激烈。
如果没有自己父母的爱和保护,任何一个娃都无法在标准化的高压环境中舒展开,长成为一个健康强大的人。
当然,我也不是说家长从此就对娃放养,而是要找到鸡娃的真正方向。
尤其在AI的大背景之下,其实我们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乌卡时代”(易变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模糊性ambiguous,简称VUCA)。
那么我认为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两种能力和三项思维。
先说两种能力——完整的心灵和健全的品格。
心灵是处理“我和自己”的关系,也是原生家庭是最重要的体验来源。
而品格是处理“我和别人”的关系,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础。
如果这两点没搞扎实,猛鸡成绩也是空中楼阁,很容易塌方!
再说三项思维。
第一,发散思维。
俗话说就是思维灵活,脑洞大,跳出常规,出奇制胜。
因为在未来,规规矩矩能办的事儿,AI就办好了,迟早被替代啊。
但不管是创意设计还是管理经营,棘手问题都是发散思维解决的。
所以当娃表现出“无厘头、荒谬”,想法和“标准答案、常理”不一样时——那是好事,要倾听、保护、赞美、开发。
第二,批判性思维。
这个不是指杀马特哈,而是指有主见,敢于从挑战权威的角度去想问题。
我老公原来有个同事就是这种,一看就是小时不好管教的货。
后来有天他好端端不干了,跑去倒卖二手CT机给东欧。当时同事都觉得他疯了,但现在他早就财务自由了。
这种不安分的娃,家长要心态包容,而非一顿乱棍。
第三,感性思维。
感性就是指创意、艺术、文化、社会性这类模糊、主观的感知,这种认知是基于人生经验、人类文化的。
《百年孤独》里我特喜欢那句:“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但只有“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也只有“人”才能读懂这样的句子!
感受细腻的东西AI代替不了——他们没有用肉身在世上出生、成长、老去的生命体验。
在娃的培养过程中,要侧重体验内心感受、文化底蕴积累、品味提升——大量的课外阅读、展览、博物馆、音乐会等等是重要的基础。
现在这些文化资源也都很丰富,不花多少钱也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涵养。
总之,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一个“学渣”孩子值得被爱吗?我想,真正被用心接纳和爱着的孩子,永远不会走投无路、成为所谓的“废物”。
如果标准化教育是狂风,那家就该是压舱石;如果社会评价是利刃,那爱就是金钟罩。
先爱孩子,才有爱的结果——那就是,孩子能看到自己身上无数的可能,展翅飞向本就自由广袤的天空。
愿那些曾被诊断成为“废柴”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在自己的时区里长成参天大树。
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