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野菜金瓜寄相思,村口石榴迎归人
失散66载 “国家的孩子”重回故土
毛杰与江苏家庭团圆照。 程宝军 摄
“大哥……”8月16日上午,“国家的孩子”毛杰团圆认亲会在高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相隔66年,跨越1200公里,从内蒙古乌兰察布重回故土的她,与哥哥柏云昌、柏云田,姐姐柏云佐一见面便情难自抑,泣不成声。
记忆中的野菜
毛杰,1956年出生于江都邵伯镇,小名唤作“小爱子”,兄弟姐妹一共六人,她排行老六。
“当时粮食少,只能靠野菜充饥。”今年79岁的大哥柏云昌告诉记者,“爸爸妈妈舍不得吃,加上劳累,身体都不好。”
柏云昌介绍,由于粮食少,记忆中的小妹也经常吃野菜,非常瘦小。一天,住院的妈妈跟大姐说:“我马上要‘走了’,你赶快在上海找个好人家,把妹妹送给人家收养。如果不送,她没人照顾,又没有吃的,宝宝命就保不住了。”大姐当时在上海帮人家带小孩,经人介绍,便把妹妹送到一个暂住上海、没有孩子的宁波家庭抚养。母亲听说后,连连慨叹:“好了,孩子这下有活路了。”不久便溘然长逝。“造化弄人,想不到小妹后来被人送到了上海孤儿院。”柏云昌说。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成长,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他们被称为“国家的孩子”。1960年,4岁多的毛杰也成为其中一员,从上海被送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被当地爱心夫妇毛宗元、王瑞卿收养。毛杰也由此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告别了靠野菜为生的日子。养父母对她百般疼爱,穿的是最好的,吃的是最好的。她还考上了大专,而她在家的兄弟姐妹中,读书最多的大哥,也才读到三年级。
院子里的“金瓜子”
毛杰也是很早就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知道自己是“南方的孩子”。2008年,养父母先后去世。“把他们安葬后,我感觉到特别的孤独,所以想寻找我南方的家庭。”毛杰说。
2015年,毛杰参加内蒙古“国家的孩子”活动。为了弥补对家乡的思念,毛杰特意在内蒙古家的院子里种上了南方作物“金瓜子”(一种无刺黄瓜),经常给它施肥浇水,感受它带来的家乡气息。
“在‘金瓜子’的陪伴下,我更加努力地寻找。特别是今年3月份,看到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乌云其木格替去世的丈夫寻亲,很受触动,哭了好几场。”毛杰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家乡的兄弟姐妹也一直没有忘记她。柏云昌说,他对妹妹送养的位置一直不敢忘。随着家里条件改善,从40年前开始,一家人就多次到上海打听,无奈时过境迁,当初的介绍人也失去联系,寻亲如大海捞针。
转机出现在毛杰做了基因检测后,先进的基因检测方法锁定她是江苏人。内蒙古几个扬州老乡推荐她找高邮阳光寻亲服务团。7月28日,毛杰加上阳光寻亲团团长杨凤荣的微信,并把基因检测结果发给他。杨凤荣随即就这一结果请教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公安局,通过技术手段甄别她的疑似家庭,一为高邮送桥陈家,一为江都邵伯柏家。寻亲团的志愿者随即与当地村委会联系,确认有没有上世纪60年代前后送养在外的,最终找到柏家。第二天,志愿者便上门采集血样,并寄往内蒙古,仅用了9天,8月6日比对结果就出来了,这也创了寻亲团帮助寻亲者找家的最快纪录。
村口的石榴树
结果确定,毛杰归心似箭。8月15日,她带上内蒙古各式特产,带着全家人及同学朋友驱车1200多公里,一同南下认亲。在出发前,她特意捧着养父母的照片,抹着泪水深情告白:“爸妈,我现在找到我原来的家庭了,你们的女儿不再孤单了,我想你们肯定开心,是吧?”
为了迎接六妹的归来,她的哥哥姐姐早早带领一众亲人前往高邮认亲会现场。在她70年前出生的故土,依偎京杭运河的邵伯镇运东村,全村男女老少顶着高温,聚集在村口欢迎她。当她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她的侄子柏忠军更是带领家族小辈们连夜搭建起20多道鲜艳的红色拱门,铺就温暖回家路。
“今天,我有了两个家,一份来自草原的辽阔,一份来自故乡的温暖,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毛杰脸上溢满笑容。
村口,一棵石榴树枝繁叶茂,翠绿的枝叶间一颗颗鲜红石榴随风荡漾,仿佛正在点头欢迎久别的儿女。“这棵树正是草原文化与水乡文化交融共生的缩影。”扬州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副会长薛鹏表示,无论相隔多远、分属哪个民族,“家”的牵挂、“爱”的温暖,都是共通的语言。 记者 程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