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碰一下”的野心与隐忧:1亿红包能否撬动支付革命?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17 17:02
资质办理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为了推广“碰一下”,支付宝又祭出了新的营销手段。

图源:支付宝

2025年8月6日,支付宝联合分众传媒推出“碰一下·抢红包”活动,1亿元支付宝现金红包、1000万份淘宝闪购免单及各类优惠通过电梯间的蓝色圆环装置发放,用户只需解锁手机并触碰设备即可领取。

这一看似简单的互动背后,是支付宝试图通过NFC技术重塑支付场景、突破微信支付围城的雄心壮志。

然而,在巨额补贴的光鲜表象下,“碰一下”业务也面临着成本高昂、用户习惯难以改变、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等诸多挑战。这场由技术创新引发的支付革命,究竟能否为支付宝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二维码支付格局已定:支付宝成“千年老二

回顾过去十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围绕二维码展开的竞争可谓惊心动魄,而最终的结局也让人唏嘘——曾经的霸主支付宝,如今只能屈居第二。

图源:艾瑞咨询

时间回到2014年,那是支付宝最辉煌的时刻。艾瑞咨询数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占据49.6%的份额,是当之无愧的“半壁江山”。然而,现如今,支付宝的市场影响力早已不及微信支付。易观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Q1,微信支付市场份额已达59.7%,支付宝则降至36.2%。

图源:微信

这一切的转折点,始于2014年春节的那场“红包大战"。微信凭借红包功能异军突起,巧妙地利用社交网络的病毒式传播特性,在极短时间内俘获了大量用户。更关键的是,微信支付依托微信的强社交属性,构建了一个几乎不可撼动的生态护城河。

与支付宝需要用户主动打开APP不同,微信支付深度嵌入在用户的日常社交场景中。聊天转账、群内AA收款、抢红包,每一个功能都在强化用户对微信支付的依赖。这种基于社交关系的支付场景,让微信支付拥有了天然的用户粘性优势。

图源:支付宝

面对微信支付的降维打击,支付宝急迫地探寻新的突破口。传统的二维码支付已经进入成熟期,增量空间有限,而微信的社交基因又让支付宝在存量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支付宝把目光投向了NFC技术,希望通过“碰一下”这一全新的支付方式实现弯道超车。

这一战略选择并非盲目。NFC支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采用NFC技术通过手机等手持设备完成支付,是新兴的一种移动支付方式。相比二维码支付,NFC支付在便捷性、安全性方面都有显著优势,理论上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更重要的是,随着智能手机硬件的普及,NFC技术的基础设施正在快速完善。根据BGD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售出的手机中,约70%都支持NFC功能。这为支付宝推广“碰一下”业务提供了技术基础。

然而,技术优势并不等同于市场成功。NFC支付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历程告诉我们,技术先进性往往不是决定市场格局的唯一因素。用户习惯的改变、商家接受度、成本控制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新技术普及路上的绊脚石。

烧钱”推广策略:支付宝的豪赌

意识到“碰一下”业务的重要性后,支付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直接也是成本最高的推广策略——大规模补贴。

支付宝的补贴力度之大,令人咂舌。根据36氪的爆料,仅2025年前四个月,“碰一下”支付的推广补贴加装机投入就超过百亿元。而这还仅仅是开始——内部消息透露,支付宝计划投入至少300亿元做“碰一下”支付的首批推广。

图源:支付宝

最新的电梯间红包活动,正是这一烧钱策略的生动体现。与分众传媒合作意味着,支付宝已将推广的触角延伸到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场景中。

从市场层面来看,支付宝的推广策略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2025年4月召开的支付宝“碰一下”生态大会上,蚂蚁集团首席执行官韩歆毅透露的数据显示了推广成果:支付宝“碰一下”已覆盖400个城市,接入"碰一下"的商家数量接近1000万,用户数超1亿。这些数字表明,在巨额补贴的推动下,“碰一下”业务确实实现了快速扩张。

图源:支付宝

然而,这种增长背后的含金量值得深思。大部分商家接入“碰一下”设备,主要是被免费设备和各种补贴所吸引,而非真正认可这一支付方式的价值。同样,很多用户尝试“碰一下”支付,也主要是为了获得红包等优惠,而非因为使用体验的改善。

这种依赖补贴驱动的增长模式,在互联网行业并不罕见。从滴滴打车到共享单车,从外卖平台到电商购物,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服务都经历过烧钱获客的阶段。但问题在于,并非所有烧钱获客的策略都能最终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支付宝“碰一下”精准挖掘了用户使用扫码支付痛点需求,在用户体验方面确实有所创新。传统扫码支付需要打开支付宝、找到付款码、扫一扫三个步骤,而使用“碰一下”支付,用户无需展示付款码,解锁手机碰一下商家收款设备,最快一步完成支付。

但体验的微小改善,是否足以支撑如此巨大的推广投入?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碰一下”业务的最终命运。

支付宝隐忧渐显:成本高企与可持续性危机

在支付宝大张旗鼓推广“碰一下”的光鲜表象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成本。无论是硬件设备的制造成本,还是推广过程中的补贴支出,都在考验着这一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

图源:支付宝

首先是硬件成本的压力。“碰一下”设备的成本结构远比传统二维码复杂。官方资料显示,完整版“碰一下”设备由屏幕、主板、摄像头、接口板、喇叭等多个模块构成,支付宝官方对其估价为1800元。虽然这一价格是否为成本价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相比几乎零成本的二维码贴纸,NFC设备的成本增加是数量级的。

更令人震撼的是整体投入规模的测算。以全国800万家餐饮门店为例,如果每家门店都配备一台“碰一下”设备,仅硬件成本就将达到144亿元。这还不包括其他类型的商户,如菜市场小贩、便利店、超市、购物中心等。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全域覆盖,硬件投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当然,支付宝目前采用的是免费赠送设备的策略,这意味着这些成本都需要由支付宝承担。而设备只是成本结构中的一部分,更大的支出来自于推广补贴。根据公开信息,支付宝不仅免费提供设备,还为使用“碰一下”支付的用户提供现金红包、优惠券等各种激励。

这种高成本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从阿里集团的整体战略来看,公司目前需要在多个维度同时发力:即时零售业务需要应对美团、京东的激烈竞争;AI领域需要巨额投入来追赶行业领先者;国际化战略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在这种多线作战的情况下,阿里为“碰一下”业务持续输血的能力是有限的。

图源:微信

更关键的问题是,“碰一下”业务目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传统的二维码支付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胜在成本极低,可以快速实现规模化覆盖。而“碰一下”支付在提供更好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运营成本,如果无法找到有效的变现路径,就很难摆脱对补贴的依赖。

从商家角度来看,目前接入“碰一下”设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免费获得设备和各种补贴政策。一旦补贴停止,商家是否愿意为这一服务付费,还是一个未知数。毕竟,对于大多数中小商户来说,二维码支付已经能够很好地满足收款需求,为了微小的体验改善而承担额外成本,很难说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用户层面的问题同样存在。虽然“碰一下”在便捷性方面有所提升,但这种提升是否足够显著,能否改变用户已经形成的支付习惯,仍然存在疑问。特别是在二维码支付已经非常成熟的情况下,用户学习使用新支付方式的动力相对有限。

图源:苹果

这种情况让人联想到早期的NFC支付推广历程。在支付宝推出“碰一下”之前,苹果、银联多家公司都曾尝试推广NFC支付,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虽然支付宝拥有更强的推广能力和更雄厚的资金实力,但面临的根本性挑战是相似的。

从竞对反应来看,腾讯迄今为止还没有推出类似的NFC支付服务,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作为支付行业的另一巨头,腾讯拥有与支付宝相当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如果NFC支付确实具有颠覆性的价值,腾讯没有理由不跟进。其观望态度,可能反映出对这一技术路线商业前景的谨慎判断。

结语:

支付宝的“碰一下”业务,无疑是当前移动支付领域最具争议性的创新尝试之一。它既承载着支付宝重新夺回市场主导地位的雄心,也面临着技术创新与商业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

1亿元现金红包只是这场支付革命中的一个小小插曲,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支付宝能否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生态构建,最终实现“碰一下”的商业化成功,这不仅关系到支付宝自身的命运,也可能影响整个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轨迹。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由技术驱动的支付变革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只有那些敢于创新、勇于尝试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支付宝的“碰一下”,或许正是这样一次勇敢的尝试。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