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站在准格尔旗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的观景台上远眺,2000亩稻田如一片绿色海洋在风中起伏,“乡村振兴”“文明准格尔”等巨型稻田画在稻浪中徐徐展开,与不远处的黄河水相映成趣。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几年前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连杂草都难以生长。如今,这里不仅稻浪翻滚、鱼蟹肥美,更成为集生态修复、农事体验、研学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典范,在黄河岸边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盐碱滩上的“重生”:四年攻坚唤醒沉睡土地
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曾经是一片撂荒盐碱地,农业种植产量低下,农业发展严重受限。改变始于四年前,为唤醒这片沉睡的盐碱滩,园区累计投入超3000万元,打响了一场“向盐碱地要效益”的攻坚战。“土壤改良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观光园农业生产负责人乔生回忆道。请来农业专家反复试验,通过测土配方、引黄淋盐、生物改良等技术,一点点降低土壤含盐量;同时疏通水系,引入黄河水进行灌溉调节,让板结的土地逐渐恢复活力。
如今的盐碱滩上,18个水稻品种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年总产量超80万斤。稻田里套养了鱼和螃蟹,形成“稻渔共生”的模式,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的改善吸引了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栖息在此,白鹭在田间踱步,鸳鸯在水面嬉戏……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三产融合的“密码”:从“一粒米”到“一条链”
“同学们,插秧时要注意间距,太深了秧苗长不活,太浅了会被水冲跑……”在观光园的研学体验区,老师正手把手教孩子们插秧。今年夏天,全旗各小学四年级学生都来到这里,参与插秧、浑水摸鱼、观赏稻田画等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近大自然中收获知识,感悟劳动的价值。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摸鱼。”学生高梓萌甩着手上的泥笑着说,“一开始我们总抓不到鱼,后来分工合作,有人堵、有人追,终于抓到了一条,这让我明白,团队协作太重要了。”而在插秧环节,频繁弯腰而满头大汗的她,更真切体会到农民的辛苦,“我们以后一定要节约粮食,不能浪费。”老师勾文淼认为,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价值,这是成长中最珍贵的一课。
研学活动的火热,是观光园“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稻渔共生”的一产基础,园区不断延伸产业链,将自产水稻加工成大米等产品,向市场销售,让“一粒米”的价值翻了几番;同时以农业观光为核心,开发家庭亲子游、团队建设、树屋民宿等三产项目,让游客既能看稻田画、赏黄河景,又能体验摸鱼、推窗见绿的乐趣。“周末游客能达到3000人,停车场都得临时扩建。”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负责人刘慧指着正在施工的项目说。
村民家门口的“幸福”:从“外出谋生”到“守家致富”
“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园区建成后,我不仅把闲置的土地流转给园区,自己还成为这里的员工,每个月的收入稳定增加了,还能天天回家。”大路镇小滩子村村民刘俊伟的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在观光园的带动下,小滩子村的村民们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出路”。园区优先招聘本地村民从事稻田管理、游客服务、餐饮保洁等工作,已有30多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目前,周边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售卖自家种植的瓜果、在园区工作赚取工资,在园区客流的带动下,户均年收入几乎翻了一番。
不仅如此,观光园还带动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泥泞的土路修成了柏油路,路边装上了路灯。“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就像这稻田里的稻穗,越来越饱满。”刘俊伟笑着说。
乡村振兴的“未来”:让田园成为“诗和远方”
“下一步,我们要把‘稻’和‘渔’的文章做深做透。”谈及未来规划,刘慧眼中充满期待。园区目前正大力推动树屋民宿的运营,让田埂边的网红打卡点更有吸引力;在观景台推出“稻田咖啡”,新建稻田剧场、渔趣体验区……项目更加多样化,让游客春看插秧、夏摸鱼、秋割稻、冬赏雪,四季都有盼头、有看头。
从盐碱滩到丰收田,从“外出谋生”到“守家致富”,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的蜕变,正是准格尔旗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如今,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的稻花又开了,香气里满是丰收的期待,也满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来源:准格尔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