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罢工的第七天,我带家人流浪到了一座小城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17 16:08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网络运营部

空调罢工的第七天,我开始怀疑人生。

不是怀疑“修空调的师傅什么时候来”,而是怀疑我们为什么还困在这三十七度的城市生活里。

家里有娃,有老,有一只过度亲近地板的猫。热浪把我们都催成了抱团沉默的哑剧演员。直到某一晚,我妈用略带

绝望的口吻说:“要不咱们去避避暑?”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像是被释放了的囚徒。我们要逃,逃去哪里不重要,只要不是现在的城市,只要有风,有

树,有水,有心跳的声音。

我打开小红书,输入:“七月 不热 县城 不贵 有故事”

结果比我预期的还要丰富——“被低估的宝藏小城系列”、“做一次精神村民”、“三线以内的夏天”等等内容源源不断地

涌出来。

我点开一个帖子。是个女生发的,她说她在贵州的一个小县城住了五天,没有热到冒汗,也没有排队两小时等一碗

面。每天的日常是“街边读报、河边躺着、夜市走五圈再决定吃什么”。她说,那几天她觉得自己像是活着的,不是

忙着“生存”的那种活,是“生活”的活。

我直接把这篇笔记甩给了我妈:“我们能不能去这儿?”

她很快回复:“定吧。”

01/“避暑”从一种气温状态,变成了一种心灵状态

当文旅开始拟人化,它变成了我们每个人生活里的一个朋友:

√有人视它为解药,拿来疗愈工作五天累成狗的身心;

√有人拿它当出口,逃离原生家庭的情绪战场;

√有人则用它“复刻”某种理想生活,比如想象中每天都能看山的日子。

今年暑期的文旅市场,正因为这种“逃+找”的双重心理,变得格外复杂却也生动。

很多人的搜索,不再是“哪个地方最值得去”,而是——“我能不能在那里重新呼吸”。

于是,小红书上这些看似随手一拍的县域笔记,在一夜之间成了真正的“旅行推手”。

02/“县城出圈”,靠的不是景点,而是共鸣

我们最终去了湖南的一个小县城。

没有机场,高铁也要换乘两次,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成了我们今夏最舒服的逃逸地。

小红书上有人说,它是“空调外的自然温度”,也是“卷不动人的慢生活练习册”。

我们住在县城边缘的一家民宿,老板是一对年轻夫妻,回乡创业的那种。他们告诉我,这个暑假接到的订单,比去

年翻了两倍,大多数是从小红书上看到他们家才来的。

“其实我们什么都没做,就是把我们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老板娘说。

是的,就是“真实”两个字,让他们被看见。

03/不是“目的地”在出圈,是“情绪”先爆了

县域文旅的机会,从来不在于它是不是热门,而在于它能不能提供情绪的容器。

现在人出去旅行,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代谢”。

代谢情绪,代谢压力,代谢长时间不被理解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小红书成了这个夏天旅企最舍不得放手的阵地。

在这里,“出圈”的不是营销动作,而是——真实表达的力量。

这个夏天的文旅市场,是一次全民情绪的“迁徙”。

而县城,不是某种不得已的退而求其次,而是一种主动的靠近本真。

就像我妈说的:“也许我们想要的不是避暑,是喘口气。”

而那口气,恰好被某座不知名的小城,稳稳地接住了。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