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乐山日报
玉米打头阵 蔬菜巧填空
金口河区高山粮蔬“拼”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同心村高标准农田 周家伊 摄
高山有机粮蔬育苗中心 周家伊 摄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这些‘ 高科技’,咱这高山上的土地也能‘生金’了!”站在金口河区金河镇同心村的高山蔬菜+玉米现代农业园区,村民杨大爷指着连片的温室大棚高兴地说。
同心村海拔1000-1600 米,气候偏冷,过去这样的自然条件曾被视作农业发展的“短板”。如今,通过科技赋能园区建设,“劣势”已转为“优势”,一条独具特色的高山粮蔬产业带正蓬勃兴起。在同心村,3000 亩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7500 亩土地,采取粮蔬轮作套种、生猪种养循环方式发展,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同时,开展豆玉复合种植、品种展示评价、耕地质量提升等科技示范,选用良品良种,构建粮-蔬-猪循环发展模式,让粮经单产提升7.5%。昔日的“边角地”已蜕变为高山粮蔬产业带的“黄金带”。
“玉米打头阵,蔬菜巧填空”的粮经复合模式,藏着山地农业的智慧密码:玉米与莲花白、辣椒、茄子在时序轮作中实现空间最大化利用,生猪种养循环则闭环成“肥养粮、蔬供猪、猪产肥”的生态链。7 个有机认证农产品、“芯垚”系列绿色食品从这里走进全国商超,农药化肥减量的同时,土地的每一寸肌理都在释放效能。
“园区500 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示范田,实测玉米单产达708.3 公斤/亩、大豆164.32 公斤/亩,双超全区平均水平30% 以上。”园区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万永清介绍,“我们在同心村成立了村级供销公司,与沃尔玛等13 家单位签定订单协议,仅2024 年就外销蔬粮1.9 万吨。如今,园区已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
“作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我们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纲,让气象监测、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扎根山间,育苗中心、冷链枢纽持续为产业赋能。”金口河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付建华表示,下一步,金口河将继续深耕高山粮蔬产业,让“山地粮仓”实至名归,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筑牢基础。
自2016 年以来,金口河区累计投入1.2 亿元,建成产业路网10 公里、37 座蓄水池、600 平方米冷链物流中心,并配套节水灌溉和温室大棚等现代化农业设施。这些硬件支撑,让高山农业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