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辞职或失业后不上班的人,虽然没有工资,但时间久了也不会再想回去上班了。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17 08:04
优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 网络运营部

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意思是一旦习惯了奢侈的生活,再想回到节俭的状态,就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和习惯上的挑战。

人的本性就是如此。

无论男女,总是放纵容易,自律难。

因此,那些辞职或失业后不上班的人,虽然没有工资,但时间久了也不会再想回去上班了。

同样是这个道理。

01

无拘无束的生活节奏让人上瘾

你有“瘾”吗?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犯瘾”的时候:

明知垃圾食品伤身,偏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想着只买必需品,结账时却拎回一堆闲置;

打算再看十分钟剧就睡,回过神已天快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当一个人被痛苦的情绪缠得喘不过气时,往往更容易一头扎进那些会上瘾的事儿里。

换句话说,放纵的行为就像个临时的避难所,能让人暂时从难熬的现实里抽离,躲开那份钻心的疼。

辞职之后的生活,就像一个人工作很久的“避难所”。

32 岁的小李,在互联网公司做了 5 年运营。

去年春天因为项目解散被裁员。

起初他慌得不行,每天刷招聘软件到凌晨,可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焦虑了三个月后,他索性“躺平”了。

“一开始是破罐子破摔,后来发现,不用打卡的日子太爽了。” 小李说。

不用赶早高峰的地铁,不用对着领导的脸色改方案,不用在午休时狼吞虎咽吃外卖。

他开始每天自然醒,上午浇花看书,下午去公园打羽毛球,晚上和朋友小聚,周末去周边城市徒步。

三个月后,之前联系过的公司发来录用通知,薪资比之前还高,可小李犹豫了。

一想到要重新定闹钟、挤地铁、被业绩指标追着跑,他就浑身发紧,最后婉拒了录用通知。

“就像穿惯了宽松的睡衣,突然让你套上紧身西装,每根骨头都在抗拒。” 

小李的话,戳中了很多长期不上班的人的心声。

相关生活习惯调查显示:

人的身体对“自由节奏”的适应力,远超对“规律作息”的依赖。

当每天的时间表不再被会议、打卡、汇报切割,身体会逐渐形成新的生物钟。

这种生物钟里没有“必须”和“应该”,只有“想”和“不想”。

就像小李,从最初的被迫休息,到后来主动享受这种无拘无束,身体早已把不上班当成了默认状态。

这种情况下,上班带来的约束感,反而成了需要克服的负担。

02

心理上对价值感的重构让人难以回头

老周在国企做了 20 年会计,48岁那年,单位裁员,他拿着补偿金回了家。

刚失业时,他天天闷在屋里,觉得自己成了“废人”,见了邻居都躲着走。

儿子看不下去,拉他学拍短视频,记录退休老人的生活。

起初老周很抵触,觉得不务正业,可慢慢的,他拍的“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系列火了,评论区里全是夸赞。

有次去菜市场,卖菜阿姨认出他:

“你是不是那个拍视频的周会计?我姑娘照着你的视频教我用微信付款,太方便了!”

那一刻,老周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比在单位里天天对着报表时,更有用了。

现在的老周,每天研究脚本、拍视频、回复评论,忙得不亦乐乎。

儿子托人给他找了个会计的兼职,他摆摆手:

“不去了,现在干这个,我心里踏实。”

心理学中有个“价值感迁移”理论——

当一个人在旧环境中长期得不到认可,一旦在新领域找到被需要的感觉,就会迅速把价值感的锚点转移过去。

老周在国企时,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工作,领导眼里只有数据,同事间只有客套,他就像一颗螺丝钉,存在感微弱。

可在短视频里,他是被尊重的“周叔”,是能解决问题的“老师”。

这种被需要的快乐,比每个月固定到账的工资更让人上瘾。

所以有人辞职后摆摊卖手作,有人失业后在家做烘焙,他们未必赚得比上班多,但那种自由的感觉,让他们再也不想回到那个需要看别人脸色、被制度框死的职场里去。

《人间值得》里有句话:

“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接受每一天就好。”

那些长期不上班却不想回去的人,未必是逃避责任的懦夫。

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过是在一段不适合自己的生活里待久了,偶然挣脱后,才发现人生原来还有别的活法。

当然,不是说不上班就一定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没有稳定收入的风险。

但我们或许该明白:上班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可生活的样子,从来不止“上班”这一种。

无论是选择重返职场,还是继续在自由中寻找方向,只要是自己想清楚的路,能扛得住选择的代价,就没什么可指摘的。

毕竟,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最清楚。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