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养儿育女,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除了孩子健康快乐、前程似锦外,想必很多父母都希望将来孩子能够懂得感恩、孝顺父母。
然而,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一些令人心寒的现象:有的子女对年迈父母不闻不问,有的推诿赡养责任,有的甚至对父母恶言相向。
今天,我想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和大家聊聊那些长大后可能不孝顺的孩子,从小会表现出哪些特征,以及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
孝顺的种子,应该从小播种李阿姨今年65岁,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教师。上周社区活动时,她向我倾诉了自己的心酸:
"果妈,我真不知道是哪里做错了。我和老伴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供他上了重点大学,工作后又给他买了房子、车子,操办了婚礼。
可现在他工作稳定了,生活好了,却很少回家看我们。"
李阿姨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继续说道:"去年我住院做手术,他只来看了一次,说公司忙。
过年过节打电话,聊不到三分钟就说有事挂断。我邻居的女儿比他条件差多了,却每个月都会接父母去家里住几天,经常买东西孝敬老人。我真是..."
听着李阿姨的倾诉,我感到既心疼又深思。孝顺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在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那么,哪些童年行为特征可能预示着孩子长大后缺乏孝心呢?
长大后不孝顺的人,从小就有4个特征,希望你家孩子没有通过多年的育儿观察和研究,我发现那些长大后不太孝顺的人,在童年时期常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1. 缺乏共情能力,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共情能力是指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是亲密关系和社会连接的基础。
研究表明,共情能力较强的孩子往往更加善解人意,也更容易在成年后发展出健康的亲子关系。
那些缺乏共情能力的孩子通常表现为:
看到父母或他人伤心、痛苦时无动于衷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过于自我中心,认为世界应该围绕自己转很少表达关心或安慰他人在我的育儿社群中,有位妈妈曾分享:她有次感冒发烧,躺在床上休息,10岁的儿子不但不关心她,还抱怨没人陪他玩游戏,甚至生气地说"你总是这样"。
这种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孩子共情能力的缺失,如果不加引导,长大后很可能发展为对父母需求的漠视。
2. 习惯性索取,却不懂得感恩回报在一些家庭中,孩子被培养成了"索取机器":习惯于不断从父母那里获取物质和服务,却从不思考回报或表达感谢。这种单向的索取模式一旦形成,长大后很难逆转。
这类孩子的典型表现包括:
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很少或从不说"谢谢"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发脾气不懂得珍惜和爱护父母给予的物品对家庭贡献没有概念,不主动承担责任我邻居家的孩子小军就是这样,12岁了却仍然习惯命令式地对父母说话:"我要喝水"、"我饿了,快做饭",从不会说"谢谢"或主动帮忙。
他父母担忧地问我:"他长大后会孝顺吗?"坦白说,如果不改变这种模式,前景确实不乐观。
3. 缺乏责任心,推卸过错,不承担后果责任感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承担家庭责任的基础。
那些从小就习惯推卸责任、不愿承担后果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难以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
这类孩子通常表现为:
做错事情从不承认,总是找借口或责怪他人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缺乏认识经常违背承诺,说话不算数对分配的家务或任务敷衍了事或完全拒绝心理学研究表明,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父母过度包办或者纵容孩子逃避责任,会严重阻碍这一重要品质的发展。
4. 暴力倾向与情绪失控,缺乏尊重边界最令人担忧的是那些从小就有暴力倾向、情绪极度失控的孩子。
他们不仅对物品摔打发泄,有时甚至对父母或其他家人有身体和语言上的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纠正,长大后可能演变为更严重的家庭暴力。
警惕的信号包括:
频繁的、无法控制的愤怒爆发对父母的语言不尊重,经常顶撞或辱骂打人、踢人或摔东西来发泄情绪对弱小动物有虐待行为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对父母的暴力行为与成年后的家庭暴力和不孝行为有显著相关性。
这提醒我们,必须及早干预孩子的暴力倾向和边界意识问题。
如何培养孝顺的品格?实用策略与方法了解了这些预警信号后,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引导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策略:
1. 培养共情能力,从"心"开始共情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系统培养:
讨论情绪与感受:当看电视、读故事或生活中遇到各种情境时,引导孩子思考:"你觉得他现在感受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是你,会有什么感受?"
示范同理心行为:当家人或朋友遇到困难时,让孩子看到你如何表达关心和提供帮助。
角色扮演游戏:通过角色互换游戏,让孩子体验不同人物的处境和感受。
大果5岁时,我发现她对他人的痛苦反应不够敏感。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她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
比如当看到有小朋友摔倒时,我会问她:"你觉得那个小朋友现在什么感受?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他?"通过这样的引导,她逐渐变得更加善解人意。
2. 建立感恩文化,打破索取模式要打破纯索取的模式,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建立家庭感恩文化:
言传身教表达感谢: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对家人的付出表达感谢,哪怕是小事。
适度拒绝与边界设定:不要满足孩子所有无理要求,学会说"不"并解释原因。
鼓励回馈行为:从小事开始,如为父母泡杯茶、按摩肩膀、制作小礼物等。
感恩日记或分享:可以在晚餐时进行"今日感谢"分享,每人说出今天感谢的一件事。
小果从3岁开始,我就培养他每天睡前和我分享"今天最感谢的一件事"。
这个简单的仪式帮助他形成了感恩的习惯,现在7岁的他已经能够自发地表达对父母和他人的感谢。
3. 责任心培养:循序渐进的任务体系责任感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
年龄适合的家务分配:根据孩子年龄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坚持执行。
自然后果教育法:让孩子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而不是父母代为承担。
决策参与权:在家庭决策中给予孩子适当的参与权,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成就记录与肯定:记录孩子完成责任的过程,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
在我家,每个孩子都有"责任墙",上面贴满了他们负责的家务和完成情况。
这不仅让他们理解家庭运转需要每个人的贡献,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作为父母,我们既需要警惕那些可能预示不孝的早期信号,更需要用智慧和爱心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感恩之心、责任意识和尊重他人的品格。
重要的是,这种培养不是单向的说教,而是双向的示范和互动。我们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往往成为孩子未来如何对待我们的模板。
当我们尊重并孝顺自己的父母时,我们就在无形中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最后,我想说的是,培养孩子的孝心不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晚年生活,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完整人格。真正的孝顺不是出于义务的照顾,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感恩。
和果妈一起聊聊你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和责任意识的?有哪些方法特别有效?或者你有什么困惑想要分享?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
?图源网络|侵删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