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发布|古代“国际物流中心”,就在宁波!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16 14:03
业财融合服务中心 - 运营部

来源:甬派

今年,宁波市政府新闻办主办、宁波广电集团承办的《第1发布》栏目将重点围绕文化强市主题,策划推出10期“乘帆三万里 逐浪八千年”宁波海洋文化时空对话系列发布,串联全市范围内海洋文化地标,通过XR虚拟拍摄与实景录制的巧妙结合,构建从史前文明到现代港城的时空叙事链,打造“可触摸的历史、可感知的传承”文化精品。

第五期节目,《第1发布》栏目来到了中国港口博物馆,邀请到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进行发布。



问:宋元时期,宁波港“货达五洲万国通”背后有什么故事?

冯毅:宋元时期的宁波,迎来了“海丝”的高光时刻。因为这个时候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臻于成熟,港口与城市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使节、商团等在这里放洋登岸,青瓷与丝茶等商品装船远航,文化和技艺在这融汇交流。可以说,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顶峰期的一个积极贡献者和重要参与者。概括来讲,可以用三组关键词来形容。

第一组关键词是“青瓷与丝茶”。瓷器、丝绸和茶叶,都是当时中国出口的最重要、最大宗的货物。丝绸和茶叶不易保存,所以在考古当中很少发现。但在宁波的永丰库遗址,考古出土了不少茶盏,从侧面证明了当时茶叶贸易的繁盛。


永丰库遗址公园。

永丰库是用来收缴各项赋税,以及存放罚没物品的场所。2001年到2002年考古出土了1290多件文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种窑口的瓷器。像宁波的越窑、龙泉的龙泉窑,北方的定窑、磁州窑、钧窑,福建的建窑、德化窑,还有景德镇等。这些窑口生产的瓷器,在海外各地也都有发现,证明了宋元时期宁波作为一个重要的海丝转运港口的盛况。

第二组关键词是“文化与技艺”。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鼎盛和高峰的时期,宋韵文化影响广泛而深远。元代承袭宋代,也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建筑技艺。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日本东大寺的大佛殿,传承自以陈和卿为主的宋代明州匠人。

另一个是宁波青瓷的生产技艺。朝鲜半岛生产的高丽青瓷,最初受到越窑青瓷的影响,后来与当地的审美结合,演变成高丽青瓷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的陶瓷史上也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14世纪高丽青釉镶嵌蜂菊纹瓷瓶,和在余姚巍星路南宋窖藏遗迹出土的高丽青釉莲花纹长颈瓷瓶,是当时中国与朝鲜半岛开展商贸与文化交流的一个实证。


高丽青釉莲花纹长颈瓷瓶。

第三组关键词是“航海与造船”。“跨境贸易”顺不顺利,就看当时的运输工具、运输的技术、运输的方式。发达的港口贸易,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著名的北宋“万斛神舟”,就建造于明州船场。

问:您能介绍一下明州船场吗?


明州船场虚拟场景。

冯毅:明州船场在那个时候除了建造大型官船,还建造一些用于海贸的商船。在宁波的和义路考古出土过一条南宋古船,就是用于海贸的一条接驳船。当时的海船上面,已经广泛应用水密隔舱、舭龙骨、平衡舵等技术,也普遍安装了抛泊、导向、转帆、测深等设备,所以船舶的体量和速度相比以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在海上的航行也更加安全和舒适。

问:咱们宁波当时的造船技术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了吗?

冯毅:确实是,而且航海技术在当时也迎来了突破。除了用传统的“牵星术”来观星辨位以外,指南针也被广泛使用。北宋的《萍洲可谈》明确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这件南宋执罗盘陶俑,证明早在12世纪,我们国家就已经使用罗盘来确定方向,与史料当中关于用指南针航海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南宋执罗盘陶俑。

航海技术的另一个突破就是海道图的问世。日本有个高僧叫佛照禅师,到明州瑞岩禅寺学法,1279年回国的时候将《舆地图》的拓片带回了日本。《舆地图》是中国最早绘出航海线路的地图,在图上绘制了中日的海上交通线,人称“大洋路”。

货达五洲通万国,海上丝路传千年。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宁波被称为海丝古港的“活化石”,也由此奠定了千年以来,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发展基调。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