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廊坊日报
■记者手记
触摸乡村振兴的温度
吕新颖
站在千亩良田的田埂上,目之所及是一人多高的玉米秆,宽大的叶片在风中舒展,饱满的果穗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微风吹过,青纱帐泛起层层绿浪,沙沙作响的叶片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序曲,让人真切感受到土地孕育生命的蓬勃力量。这,既是土地转型的成果,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采访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刘中华的诚信与担当。面对旱灾导致的亏损,他本可以减少承包费支出,却选择自己承担损失。“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答应的事就要做到。”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农民最本真的品格。正是这份坚守,让他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为土地流转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基于乡土社会信任关系的产业模式,远比冰冷的商业契约更有生命力。对村民来说,土地流转不仅是经济收益的增加,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解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身份逐渐转型为新型职业群体。这条“不离乡土”的致富路,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刘中华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乡村振兴需要先行者的勇气,更需要普惠共享的智慧。这种“先富带后富”的实践,打破了人们对种粮大户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责任与情怀。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农业,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从撂荒地到千亩良田,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这片古老土地正在焕发新生。而这一切改变的背后,是无数像刘中华这样的普通人,用汗水、智慧和坚守,共同谱写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