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松原日报
鲜食玉米铺就“致富路”
本报记者吴玲玉
初秋时节,乾安县乾安镇的田野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称字村的玉米地里,成片的植株郁郁葱葱,饱满的玉米棒裹着翠绿外衣,剥开时乳白籽粒晶莹饱满,清甜香气扑面而来。眼下,这里的鲜食玉米正值采收旺季,一穗穗沉甸甸的“绿棒棒”,通过标准化种植、订单化销售,变身带动农户增收的“黄金产业”,成为乾安镇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产业链条贯通:从田间到市场的“无忧通道” 在称字村的玉米采收现场,农户们正忙着将新鲜玉米分拣、装车,拖拉机穿梭往来,一派繁忙景象。这些刚从地里摘下的玉米,将在最短时间内运往冷链仓库,随后直达蛟河市得利斯鲜食玉米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线。
“我们坚持‘鲜字当头’,在最佳采收期集中采摘,全程冷链保障,就是为了锁住玉米的口感和营养。”称字村村干部赵洪雷介绍,通过与加工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村里已打通从田间到车间的“快速通道”。更关键的是,订单农业模式让农户吃下“定心丸”——提前签订的收购合同明确了品种、标准和价格,彻底解决了“丰收愁销路”的后顾之忧。
这种“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不仅让玉米长得好,更卖得好。赵洪雷算了一笔账:村里550公顷黏玉米种植面积中,280公顷由村集体统一发放订单,直接带动42户农户参与。通过分三期科学种植,实现错峰上市,保障收益稳定。其中,头批种植的“金皇后”玉米,达标产品每棒收购价0.75元;二批、三批的“万糯2000”“美玉27”等品种,按每吨1250元回收,仅“美玉27”每公顷产量就能达到22吨至23吨,一户农户单季种植收益可达数万元。
科学谋划布局:特色产业的“增收密码” 鲜食玉米产业的蓬勃发展,源于乾安镇对特色农业的精准定位。近年来,当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品种选择到种植规划,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体系。
在品种布局上,乾安镇根据市场偏好精选品种,早中晚熟搭配种植,不仅延长了采收期和市场供应期,更通过差异化品种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在种植管理上,该镇推行统一技术标准、精细田间管护,确保玉米品质稳定,为后续加工和销售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不是简单追求‘种得多’,而是要‘种得好、卖得值’。”赵洪雷说,通过科学规划,村里的鲜食玉米实现了“量质齐升”,既保证了每公顷22吨以上的稳定产量,更凭借优良品质赢得市场认可,回收价格始终保持在行业较好水平。
产业赋能振兴:小玉米撬动大民生 鲜食玉米产业的崛起,是乾安镇聚焦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当地将鲜食玉米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种植、精细田间管护、统一采收加工”的全链条发展模式,让这一特色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从品种改良到品牌打造,从订单农业到精深加工,鲜食玉米产业的“甜头”不仅体现在农户鼓鼓的钱袋里,更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如今,行走在乾安镇的田野上,鲜食玉米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成为当地探索“特色产业兴村、订单农业富民”路径的生动实践。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正承载着农户的幸福期盼,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从“绿棒棒”到“黄金穗”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