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夏邑西瓜种植户李建立:“天气是把双刃剑,会用的人能化危为机”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15 07:13
代理记账服务中心 - 服务中心

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段秀芳张运国

本报通讯 员 段秀芳张运国

在豫东平原的夏邑县北岭镇,提起李建立的名字,十里八乡的瓜农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年过五旬的“西瓜老把式”,用二十年光阴与土地对话,将天气变化化作种植密码,种出的“8424西瓜”皮薄瓤红、香甜多汁,是当地响当当的“甜蜜招牌”。

北岭镇地处黄河故道,沙质土壤富含硒元素,加上四季分明的气候,本就是种植西瓜的“宝地”。但要让西瓜又圆又甜,且“甜得恰到好处”,却离不开对天气的了解。

每天天还不亮,李建立就会站在西瓜田边,仰头观察。2023年5月,天气预报显示将有持续暴雨,李建立提前三天组织家人疏通排水沟,在暴雨来临前为40亩瓜田筑起“防水墙”。当周边瓜农因积水损失惨重时,他的西瓜却稳稳挂在藤蔓上,最终亩产超万斤。

在李建立的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近十年的天气数据。“2022年4月15日,气温22℃,湿度65%,适合人工授粉。”“2021年6月8日,连续三天高温,需在正午覆盖遮阳网。”……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实则是他与天气风险博弈的“作战图”。

在李建立的瓜棚里,既有祖辈传下的铜铃铛(挂在棚顶监测风速),也有现代化的自动气象观测站。他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融合,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种植方法。

每年3月育苗时,他会根据夏邑县气象局发布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调整大棚通风时间;遇到倒春寒,他便启用智能温控系统,将棚内温度稳定在25℃左右,确保瓜苗不受冻害;在坐果期,他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结合气象数据精准滴灌,既避免裂瓜又保证糖分积累……

最绝的还是他的“吊蔓西瓜”技术。2020年,李建立参观孙畅家庭农场的吊蔓西瓜后,深受启发,回来便在自家大棚试验。他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光照需求,灵活调整藤蔓走向:清晨让瓜藤向阳舒展,午后用遮阳网遮挡强光,使每颗西瓜都能均匀受光。这种“立体种植法”不仅让西瓜外形更圆润,甜度也提升了2至3度,每斤售价高达7元,专供高端市场。

种瓜二十载,李建立已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天气过程。去年夏天,连续高温导致部分瓜田出现枯萎病。李建立连续半个月吃住在瓜棚,白天顶着烈日喷洒生物菌剂,晚上查阅资料研究防治方案。在他的努力下,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每亩挽回损失超3000元。

但李建立从不藏私。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为瓜农解答问题。每周三下午,他会在瓜田开设“田间课堂”,传授看天种瓜的技巧。

2024年6月,连续一周的阴雨让不少瓜农发愁。李建立带着验瓜师逐户察看,发现部分瓜田因湿度过高出现炭疽病征兆。他立即教大家防治办法,并指导农户通过“竹签插蔓”的土方法降低裂瓜率。在他的帮助下,全镇西瓜裂果率从30%降至5%以下。

随着《夏邑县大棚“8424西瓜”生产技术规程》成为商丘市地方标准,李建立的种植经验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参与编写的《西瓜田间管理手册》,详细记录了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应对措施,成为当地瓜农的“致富圣经”。

如今,北岭镇的西瓜产业已形成“政府+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而李建立的大棚就像一座“示范田”,吸引着各地瓜农前来取经。他常说:“天气是把双刃剑,会用的人能化危为机。”

如今,李建立又有了新目标:推广“智慧瓜田”模式。他计划在瓜棚安装5G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并通过手机 APP远程调控。“科技能让我们更懂天气,也能让西瓜更甜。”站在瓜田间,李建立望着满地圆滚滚的成熟西瓜,眼中闪烁着光芒。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