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本报讯(记者 李贾 范泽峰)水稻育种是一项无法机械化的技术活与精细活,必须靠人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亲力亲为。眼下这一个月,正是开展水稻杂交的测配期,也是田间管理的重要时期。在位于芜湖市弋江区白马街道的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皮肤黝黑的水稻育种专家们汗如雨下成了每日“标配”。
8月5日,高温依旧。上午9点半,记者在试验基地看到,郁郁葱葱的水稻秧苗长势极好,几个头戴草帽和毛巾、弯着腰劳作的身影时隐时现。水稻育种专家葛伟强和同事们,正在进行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测配。
只见他们将一株株从别处拔来的秧苗与这里的秧苗配在一起,然后小心翼翼地套在白色纸袋内,纸袋上用笔写着品种名称。即便汗水一次次模糊了双眼,需要不停地擦拭,他们也毫不在意,依然全神贯注地工作。
“这片正在开花抽穗的水稻是恢复系品种,将它们和一株株不同的不育系品种配在一起进行传粉,观察每种组合日后的抗性、产量、米质等指标表现,通过手动杂交,从而筛选出更匹配的品种。”葛伟强站直了腰,用头上的毛巾擦了一把汗。他和同事们每天早上6点下地,通常忙到10点半结束,一上午完成60余组匹配 。即便如此,大家都是汗流浃背。“测配期一个月,我们还有上千个品种需要手动杂交测配。”葛伟强说。
放眼望去,田地里还有许多人忙碌着。基地管理员胡才发也是每天早上6点不到来田里,他笑呵呵地说:“天天如此习惯了,就是这么回事。”
在一片水稻田边,几名工人正在打桩,一根根竹竿沿着田埂被扎入土里。“这是占围隔离,是刚刚才开始的一项工作。每块田都有自己的试验任务,花粉不可随意传播,所以需要隔离,后期会拉盖隔离无纺布,让每块田形成独立空间。”胡才发介绍道。
“现在种田逐渐机械化,很少用人工。但是试验地不一样,从栽种、田间管理、培育、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靠人工亲力亲为,水稻专家们更需要盯在地里,查看长势,做各种实验。七八月份,正是水稻生长关键期,专家们每天都下地很辛苦。”胡才发说。一个水稻品种从研发到上市推广,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更久时间,每年有大量水稻新品种上市,这离不开所有的育种专家们,他们的工作“既含高科技,又要不怕苦和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