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就像一块被时光打磨的石头。
最初棱角分明,带着与生俱来的鲜活,可在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后——
有的被温柔浸得温润通透;
有的被伤害刻得沉默寡言;
有的被委屈磨得满身戾气……
可见,每个人的情绪从不是凭空出现的。
你脸上的柔和、眼底的疏离、眉间的焦躁,都是身边人刻下的印记。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那般:
“能让你温柔的人,肯定是给了你极致的爱;能让你变得沉默的人,肯定给了你极大的伤害;能让你变得暴躁的人,肯定是让你受尽了委屈。”
婚姻里尤其如此。
找到了对的人,能携手成为更好的彼此;
但如果没这么幸运,就只会被对方拖入情绪的泥沼,不见天日。
01
你在婚姻里的状态
就是对方对待你的方式
《我想和你好好的》中说: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你与另一个人之间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应的连接;
是一种能共情到对方忧伤苦恼的关心;
是彼此之间的坦诚和接纳,双方自愿自然地为一段情感付出。”
菜市场里那个总被丈夫牵着的阿姨,便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她说话时语速轻轻的,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都带着暖意,哪怕是和摊主讨价还价,也带着商量的温柔。
后来才知道,她丈夫从年轻时就把她护得很好,从不让她受气,连重话都舍不得说一句。
人在被爱包裹时,是会发光的。
那种温柔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松弛——
知道有人兜底,明白不会被苛责,所以不必竖起尖刺,不必紧绷神经,连语气都自带柔光。
反过来想,那些在关系里变得越来越沉默的人,又经历了什么?
有位读者留言说,她曾经是个叽叽喳喳的人,每天下班都想和丈夫分享单位的趣事。
可渐渐地,她不说了。
因为她兴高采烈讲完,得到的总是“这有什么好说的”、“你能不能成熟点”;
因为她委屈落泪时,对方只会不耐烦地说“你又怎么了”……
时间久了,便明白了沉默比解释更省力,闭嘴比争吵更安静。
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也没用;不是不渴望回应,而是一次次失望后,终于学会了把话咽回去。
就像有人说的:
“沉默不是突然的,是日积月累的失望,把想说的话慢慢憋成了不说。”
02
好的婚姻,
离不开尊重和理解
周国平说: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界限。”
好的婚姻,懂得用尊重滋养温柔。
而糟糕的婚姻,总在用忽视催生暴躁。
想起小时候邻居家的一对夫妻:
妻子原本性格温和,可嫁给丈夫后,却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
后来才知道,丈夫总爱翻她的手机,质疑她和朋友的聚会,甚至在她和娘家打电话时,还会在一旁冷嘲热讽。
她解释过,争吵过,可对方要么说“我这是在乎你”,要么说“你反应这么大,是不是心里有鬼”。
慢慢地,她变得越来越敏感,一点小事就容易炸毛……
其实不是脾气变差了,而是积压的委屈太多,像一颗不断充气的气球,稍微一碰就会爆炸。
人为什么会暴躁?
不是本性如此,而是长期的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不被在乎,把耐心一点点磨没了。
恰如网上说的那样:
“你永远不知道,那个对着你发脾气的人,在心里忍了多少委屈。
每一次暴躁,都是攒了太久的失望在呐喊。”
而那些能让人始终保持温柔的关系,从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出现时,有人愿意低头,有人愿意倾听,有人愿意说一句“我懂你”。
03
最好的夫妻相处之道:
用爱维系、用心经营
三毛在《亲爱的三毛》里写:
“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感情也是如此,从来都是相互的。
你给我尊重,我便还你温柔;
你给我伤害,我便还你沉默;
你给我委屈,我便还你暴躁。
想要婚姻幸福,关系长久,其实不难,不过是做到这三点:
💡 用“看见”回应温柔
温柔是会传染的。
你接住对方的情绪,回应对方的期待,她才会更愿意对你展露柔软。
她分享趣事时,放下手机认真听;她累了的时候,递一杯温水说句“辛苦了”;她偶尔幼稚时,笑着陪她疯一次。
被看见的温柔,才会源源不断。
💡 用“珍惜”避免伤害
没有人天生喜欢沉默。
别把对方的付出当理所当然,别把对方的退让当软弱可欺。
记住,她愿意对你敞开心扉,是因为信任;她不再对你说话,是因为寒心。
珍惜那个还愿意对你唠叨的人,别等她沉默了才想起挽回。
💡 用“体谅”化解委屈
暴躁的背后,往往是不被理解的委屈。
与其指责对方“脾气差”,不如问问“你是不是受委屈了”;
与其抱怨对方“不懂事”,不如想想“我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感情里没有输赢,体谅对方的难处,才能避免两败俱伤。
傅首尔说过一句话:
“好的感情,是两个人一起修修补补。你为我添一块砖,我为你加一片瓦,日子才能过成想要的样子。”
世界上没有白来的幸福,每个人的情感关系的维持都需要付出心血。
愿你我都能懂得——
你给我一分尊重,我便还你十分温柔;
你给我一分理解,我便还你十分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