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夫妻的田园丰收梦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13 21:17
中关村国际人才会客厅 - 运营部

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岩子

8月7日,立秋,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供港(出口)冷凉蔬菜基地,田垄间收获正忙,满眼都是乡村田园的丰收画景。

这一份份沉甸甸的收获,是山沟沟里一对朴实夫妻用勤劳汗水浇灌出的结晶——他们是民和县隆治乡桥头村的致富带头人赵光明与铁令梅。

站在隆治乡桥头垣的长茄种植基地田埂上,连片的长茄长势喜人,饱满油亮的茄果挂满枝头,农户们勤劳的身影在长长的垄行间穿梭,采摘着沉甸甸的果实。

“大家采‘直’不采‘弯’,不采畸形和疤痕茄果……”订单收购企业青海蔬丰源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员董文涛,手里举着几根长30厘米左右、粗5厘米左右的条形长茄,向采摘工们示范。“高端市场、供港出口对蔬菜品质要求高,得从源头上把控好,避免影响销售和效益。”他补充道。

田边的农用车车厢已装了大半,精选的茄果大小均等、色泽油亮,码放得整整齐齐。一名务工妇女一边分拣装车一边说:“茄子今天刚开摘,按老板的要求采就行,一天能挣100元。”

合作社的蔬菜分拣处更是热闹:鲜茄成堆,工人们有的分拣装箱,有的称重封口,封好的纸箱整齐码放,等待装车。“这些箱子里装的都是精选长茄,每箱净重20公斤,今晚首发10吨。”铁令梅笑着说。

“今年合作社和青海蔬丰源农业有限公司签了53.33公顷供港(出口)冷凉蔬菜订单,23.33公顷辣椒、30公顷茄子订单。长茄8月初开始采摘,辣椒要到8月中下旬。”铁令梅算起了收成账,“茄子3天一采,能摘70天左右,预计总产3300余吨,产值675万元;辣椒至少能采9茬,总产1200余吨,产值245万元。不出意外的话,这53.33公顷地今年能实现总产值920余万元。”

“菜园子”里菜丰盈,“桃园子”里桃溢香。

8月6日下午,走进隆治乡白武家村的特色桃种植基地,枝叶间的套袋桃子坠弯了果枝,3名务工人员正忙着采摘。一旁的林下空地上,赵光明正和客户周女士一起,将刚采的蟠桃分拣装箱。

“去年尝过这儿的蟠桃,口感特别好。今天专门来摘20箱(100公斤),给妻子企业的外地客户尝尝鲜,感受下大美青海的特色。”周女士的丈夫说,“老板实在,给我们挑的都是最好的,价格也合理。”

据介绍,赵光明与铁令梅的特色桃产业园有17.33公顷、1.8万株果树,以黄桃、蟠桃两个品种为主。“2024年首次挂果,总产1.5万公斤,产值20万元;今年预计总产5.7万公斤,产值能达76万元。”铁令梅说,“7月中旬早熟黄桃先上市,到现在摘完了,收入4万元。8月上旬蟠桃成熟,8元一斤;20天后晚熟黄桃接着上市。”夫妻俩热忱欢迎八方游客来尝鲜、体验采摘。

赵光明与铁令梅是隆治乡桥头村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早年靠1.2公顷耕地养家糊口。过够了苦日子,夫妻俩琢磨着另寻增收路。从2004年创业时的县乡班线客运,到乡村振兴路上流转土地搞种植,二十多年来,他们同心耕耘、并肩打拼,从未停歇。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创业路上有收获的欣喜,也有受挫的失落,但夫妻俩始终信念不变、奋斗不息,终于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收的致富路。2024年,他们在流转的100公顷土地上累计实现产值680余万元,带动就近群众务工3000余人次,单是蔬菜种植、采摘两个环节,全勤务工人员人均劳务收入就超过7000元。

8月7日晚10时,一辆载着10吨供港长茄的货车从桥头村基地首发启程。望着夜色中渐行渐远的车影,夫妻俩的眼里满是欣喜与期待——这对勤劳的搭档,正用双手在乡土间描绘着更殷实的“丰”景。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