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秦皇岛日报
一碗馄饨的最佳搭档,是店里自制的油酥烧饼。
□文、图/本报记者孙文志
清晨,城市刚刚从沉睡中醒来,老太太砂锅馄饨迎来了起早尝鲜的老顾客。
新鲜的肉馅放入面皮,手指轻轻一捏,荔枝大小的馄饨瞬间成型。砂锅汤沸,馄饨排着队滑进骨汤中,在炉火的催促下,很快翻腾成一朵朵洁白的玉兰花。热气腾腾的馄饨上桌,撒上胡椒粉、香菜末,再浇上半勺辣椒油,香气瞬间敲开味蕾。轻轻咬破馄饨皮,浓郁的鲜香立刻在口腔里弥漫……
李晓葵和爱人一起在店里忙碌着。老太太砂锅馄饨的创始人王俊卿,就是李晓葵的母亲。从1991年开业到现在,馄饨馆已经走到第35个年头。
“刚开业时,就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大概也就6平方米,连招牌都没有。”李晓葵说。起初只在晚上卖,一碗馄饨一块五毛钱,搭配上砂锅丸子。物美价廉,回头客越来越多。
两年后,馄饨馆搬到路对面;又过了两年,搬到了紧邻的市场。这时,馄饨店才正式挂上了招牌。因为很多老顾客一来就喊:老太太,来碗馄饨!所以店名省了心,干脆就叫老太太砂锅馄饨。
8年前,老太太砂锅馄饨又搬新址,仍有一大批不离不弃的忠实粉丝。每天早晨一开门,依旧人流不断。
馄饨作为一种常见的小吃,着实有些不起眼。多年来,很多外来的馄饨连锁品牌也没能在秦皇岛干出名堂,而老太太砂锅馄饨却在30多年的时间里生根开花,成为本土小吃品牌中的佼佼者。
这其中有什么秘诀?李晓葵说,秘诀就是没有秘诀,只有用心把好质量关,让顾客吃到好东西、好口味,生意才能长久。
猪肉只选前槽第一刀,因为这个部位肥瘦均匀,肉嫩筋少,做肉馅不会柴也不会腻,口感最好;调料都是自己手工研磨,辣椒买贵州的辣椒王,胡椒买海南的上等货,花椒、大料等调料也都是挑好的买;麻酱、香油必须要现磨的;做烧饼的豆沙也是自己熬……虽然这样做不但增加了成本,还要多费不少工夫,但李晓葵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让顾客吃到好东西。
和一些南方馄饨的玲珑秀气不同,老太太馄饨更像北方人的性格一样,豪爽大气。个头大,分量足,口味咸鲜,香气醇厚且直接,好吃、过瘾。
秘制馄饨是店里最传统的也是一直最受欢迎的。现在,为了满足顾客口味多样化的需求,又增加了虾仁、香菇、香菜、茴香、荠菜等馅料。传统的秘制肉馅呈现的是复合且浓郁的肉香,虾仁、香菇等配料的加入,让馄饨味道和口感更加丰富。如果想都尝尝,可以点份“全家福”。
一碗馄饨端上来,要顶着热气就开吃。一口下去,饱满的汤汁在舌尖迸散,香气瞬间充盈整个口腔;接下来,肉馅的滑嫩Q弹,让味蕾感受到更直接、更丰富的冲击。汤底虽是猪大骨熬制,但丝毫不油腻,加上香菜末、辣椒油、胡椒粉的调和,口感清爽,解腻开胃。
一碗馄饨的最佳搭档,是店里自己做的油酥烧饼。每天早晨现烤的烧饼外皮酥脆、内里松软,散发着面香、肉香、麻酱香……一口烧饼、一口馄饨再来上一口清汤,这就是神仙也不换的完美搭配,也是让众多老顾客牵挂的味觉记忆。
虽然只是个小店,但有了30多年摸索的经验,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加工程序。
每天早晨5点,这个程序就会启动。早市买来的新鲜猪骨下锅熬煮,直到五六个小时后,才算到了火候;麻酱、肉馅、豆沙、糖分别包入手工揉制的油酥面团,各种口味的烧饼在烤炉里膨胀,冒着香气出炉;新鲜的猪肉馅里加入十几种精心配比的调料和大骨清汤,就是秘制肉馅鲜香的秘密。
每张馄饨皮都要擀到1毫米厚、8厘米见方;每个馄饨有半两重,一碗10个,足够满足一个成年人的饭量。每份馄饨都单独用砂锅上火煮,大约1分钟时间,水滚两回,馄饨漂起两次,就马上出锅,这个火候口感最好。
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些美食带来的不是一口下去直拍大腿的惊艳,而是寻常日子里细水长流的陪伴,以至于不经意间已成为生活中熟悉的一部分。比如这一碗馄饨,如今在很多老顾客的心里,已多了一份回忆和乡愁。
当年来吃馄饨的小伙子,现在有的已经成了爷爷,还会带着孙子一起来;有的老顾客离开了秦皇岛,偶尔回来时一定要再来吃上一碗,临走还会买上一些馄饨、烧饼带给家人和朋友。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口熟悉的味道,就是故乡和童年。
最近几年,随着大家的口口相传,老太太砂锅馄饨的名声在外,有很多外地游客也慕名来打卡。即便在炎热的夏季,生意也照样红火。这让李晓葵觉得更要加倍地注重品质,“咱必须得做好了才行,得给秦皇岛旅游加分,不能丢脸。”
现在,李晓葵的儿子也在店里学手艺、学管理,这让他感到非常欣慰,“能把老妈的手艺,把这碗故乡的味道传承下去,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