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7月31日下午,《中国美术报》副总编辑冯知军以“艺术评论的有效性”为题开展了专题讲座,系统阐述了媒体视角下艺术评论的书写要点与方法,同时立足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深入分析了推动中国式艺术评论多元发展的有效路径与策略。
授课老师与学员合影
讲座现场
冯知军表示,《中国美术报》作为美术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权威媒体,始终将推动中国美术事业蓬勃发展作为自身的重要使命,具有广泛而多元的“大美术”选题视野,构建了一个综合性、开放性的交流与展示平台,精准服务于美术家、美术理论家以及广大美术爱好者等不同群体。《中国美术报》不仅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也为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推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冯知军阐述了王朝闻、邵大箴等在美术评论领域具有奠基意义的学者的学术贡献,着重指明美术评论的健康发展需秉持国际视野与本土立场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积极汲取国际美术理论的精华,以开阔的视野洞察全球美术发展的动态与趋势;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本土美术的实际,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学术话语体系。他进一步阐释道:“中国的美术评论必须具备世界视野。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美术的交流与对话中,将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展示给世界,我们的美术事业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蓬勃的发展态势。”他解释道,时效性是艺术评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艺术评论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追踪学术热点,以专业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相关艺术事件进行解读和评判。广泛性也是艺术评论必须具备的重要特质,艺术评论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孤立的美术个案进行就事论事的剖析,而应具备宏观的视野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地性则是艺术评论区别于其他文化评论的重要特征,艺术评论应充分关注艺术的在地性,深入挖掘本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冯知军表示,艺术评论应充分发挥鉴古知今、推陈出新、针砭时弊和正本清源的功能,为推动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艺术评论应构建一个从针对具体问题解析,到注重评论时效性,再到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系统理论建构的完整结构。这一结构并非简单的线性排列,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评论者首先要拥有渊博的历史知识。艺术是历史的沉淀,每一件艺术作品、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只有深入了解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才能准确把握艺术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评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广博的社会视野也是评论者必备的素质之一。艺术评论的有效性最终指向的是其是否具有当代价值。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构建何种理论体系,艺术评论都必须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反映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诉求。从方法论层面来看,艺术评论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宏观的视角审视艺术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同时,借鉴西方的图像学、社会学、符号学、现象学等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些方法的融合运用,能够为艺术评论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视角和手段。
此外,冯知军对艺术评论新闻报道化、史论研究化、夸大吹捧化、情绪宣泄化、案例堆砌化、概念堆砌化和贪大求全化等误区的剖析,提醒学员们在艺术评论的实践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艺术评论的本质和宗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推动艺术评论事业的进步。
学员提问与分享现场
在讲座的尾声,现场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冯知军针对学员们关于如何筹办省市地区杂志刊物、艺术疗愈如何介入日常生活以及艺术学科未来的发展点和增长点等问题进行了答疑,鼓励学员们在理论文章的撰写与反复打磨过程中挖掘艺术评论的深度与广度,积极探寻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推动中国艺术评论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编辑 | 杨晓萌
撰文 | 张艺静
摄影 | 刘科瑶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