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到四普:我与文物普查的十六年时光

作者:拓荒牛 分类:默认分类 时间:2025-08-13 07:05
企业第二办公区-企业CBD - 宣传部

作为历史的无声见证者,文物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文明。文物普查,则是一场对历史的深度探寻,是守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石。

回首往昔,满怀懵懂与憧憬的我,有幸参与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如今,历经沉淀与磨练的我,又投身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两次跨越十六年的普查经历,不仅见证了我在基层文物工作中的成长,更让我深刻感受到文物普查工作在时代发展中的巨大变革与飞跃。

初涉三普:懵懂中开启成长之旅

三普时期的田野调查是体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刚毕业时,我怀揣着对文物事业的好奇与热爱,加入了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队伍。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虽有满腔热情,但面对复杂而专业的文物普查工作,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懵懂无知。

海阳市三普工作队由三位老馆员和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组成。第一次以文物工作者的身份走进西鲁家夼村明清古建筑群时,我爬上信号发射塔,一手抓着栏杆一手拿着数码相机拍摄建筑群全貌;为完成村居测点定位,我端着手持GPS逐户登记测绘、反复校对,走得脚底起泡却不喊累。老前辈们秉承老带新的优良传统,耐心地为我讲解胶东民居建筑风格,一点一点地教我测绘。每张测绘图全靠自己琢磨并反复校核,铅笔灰常常染黑手指和虎口,只为在普查日志上记录下珍贵的一手数据。

通过三普,我明白了文物普查工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每一个数据、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记录,都可能成为解读历史的关键线索。我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从一个懵懂的新手成长为能够独立承担基层文物工作的骨干。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文物普查的基本技能,更培养了我对文物工作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

重逢四普:感受全方位的变革与提升

坚守在基层文物工作岗位上,我也见证了文物事业的蓬勃发展。当满怀期待地投身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也惊喜地发现,这次的全国性文物普查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技术层面,四普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文物普查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无人机的广泛应用,让我们能够从空中俯瞰文物古迹的全貌,获取更为全面准确的地理信息和影像资料。高清摄影测量、三维建模技术,能够将文物每个细节都真实记录下来,为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支持。同时,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普查人员能够随时随地记录文物信息,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和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组织架构方面,四普建立了更为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合作的工作格局。专业的文物普查队伍不断壮大,不仅汇聚了众多经验丰富的文物工作者,还吸引了大量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如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计算机技术人员等,为文物普查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在工作要求上,四普更加注重文物普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普查标准和规范更加细化,对文物的认定、分类、登记和评估等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全面掌握文物的基本信息,还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同时,四普还强调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注重文物在促进地方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实现文物保护成果的共享。

十六年后重返故地,西鲁家夼村已成为山东省首批“传统文化村落”。无人机“嗡嗡嗡”地在这座明清建筑群上方掠过,田野调查队的队友们手持RTK、激光测距仪采集数据,我恍然惊觉时光在丈量文物的刻度中悄然流转。古香古色的村落充满了生活气息,令我不禁感慨:“文物,因人富有生命力,生生不息,讲述着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故事。”

内心感慨:时代赋予的幸运与坚守

从三普到四普,十六年的时光见证了文物普查工作的巨大进步,也见证了我在文物工作领域的成长与蜕变。我深感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能够亲身经历这两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物普查。每一次普查,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发现,都是对文化传承的贡献。经历两次普查的我深知,文物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过去,更在于传承未来。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怀揣着对文物工作的热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坚守基层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这里有最质朴的文物,有最深厚的历史底蕴。我愿永葆初心,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在岁月的流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我也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文/海阳市文化和旅游局 王静

当前用户暂时关闭评论 或尚未登录,请先 登录注册
暂无留言
版权所有:拓荒族 晋ICP备17002471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