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比较关心,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却很少去想,他是怎么一步步成长为那样的。
孩子的成长,说到底,是一个不断“模仿”和“吸收”的过程。
那他每天模仿谁?又吸收谁身上的特质呢?
一般来说,大部分孩子,会受主要养育他的那个人影响。
而这个人,主要是妈妈。
妈妈每天怎么说话、怎么处理情绪、怎么面对生活,孩子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当然,妈妈不需要“完美”,如果身上有这3个特征,那孩子将来多会“有出息”。
一:妈妈情绪稳定,不动不动就发火
在影响孩子一生的因素中,“妈妈稳定的情绪”至关重要。
因为孩子在0-6岁阶段,他基本是靠“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的。
他不会明白你说的“我都是为你好”;
也不知道,为什么你总在生气;
更不清楚,他为什么又挨了打。
他只看到了你“凶神恶煞”的样子、听到了你批评、吼叫他的语言、感受到了你熊熊的怒火。
那一刻,他感受到的,就是“不被爱”、“不安全”、“害怕”、“紧张”这些情绪。
那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对妈妈的认知,就是不怎么友好的、不怎么愉快的、令人害怕、无助的。
他表现出来,就会是胆小、自卑、敏感、懦弱。
而如果我们情绪稳定,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
那孩子感受到的,就会相对温和、友好、平静。他对这个世界、对人际关系,就会更信任也会更友好。
而且,在温和、稳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大脑会发展得更加健康,情绪调节能力更强,抗压能力也更高。
因为如果一直生活在“高压”环境中,孩子大脑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如何避免这些压力、如何不惹妈妈生气、妈妈生气要如何调节自己情绪上。
但如果,孩子的生活相对平静、安全,那他大脑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在探索和学习上。
并且,他自己也会学着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情绪稳定,将来更容易被人信任和依靠,也能得到更多的机会。
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二:妈妈坚持学习、看书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背书、做题,而妈妈却坐在旁边刷手机、看剧,一本书也不翻。
这样家庭氛围下,孩子其实也会觉得不公平:
“凭什么你们就能看手机,我就不能看呢?”
“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要看书、学习呢?”
“为什么你们就可以玩,我不能呢?”
自然而然地,他就会觉得“学习是被逼的”“读书是为了爸妈”,慢慢就会失去对知识的热情和敬畏。
相反,那些从小就生活在“学习型家庭”里的孩子,往往对知识更感兴趣,更愿意主动去了解世界。
这背后,其实就是妈妈在日常生活里,给他树立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榜样。
坚持学习的妈妈,不一定非要读名著、学什么高深的理论,有时候只是每天翻几页书,看看育儿资料,听听音频课,哪怕是新学着一道新菜、了解一点新的知识,孩子都会看在眼里。
他潜意识里就会明白:原来学习不是为了应付学校,而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
坚持学习的妈妈,其实也给孩子传递了另一个重要的信息:
再忙也要成长,再累也不能放弃自我。
这种精神,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如果我们平时忙,也不需要抽打断时间出来阅读,睡前和孩子一起读十分钟,或者孩子学习时,我们也拿一本书坐旁边陪他。
给他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无形中,他就会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为了成长,为了变得更好。
三:妈妈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
有些妈妈,习惯事事替孩子安排好: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该干嘛、该怎么做,事无巨细,全都一手包办。
久而久之,孩子看起来听话,实则缺乏主见,不敢表达,更不懂选择。
到了青春期,需要他做决定时,就会无所适从、容易迷失。
成长过程中,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决策力”——有主见、能判断、敢承担责任。
这类能力的形成,并不是靠某一次考试或训练班培养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被练出来的。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放手,让孩子尝试为自己做决定。
比如生活小事,我们可以问孩子:
“你想怎么做呢?”
“你觉得呢?”
“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这些看似简单的提问,其实正是在训练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小时候经常有“做选择”机会的孩子,长大后,更有领导力、抗压能力,也更不容易被外界影响。
当然,让孩子做决定,不等于什么都听孩子的,更不是“甩手掌柜”。
我们在安全范围内,设定边界和规则,比如:
可以选择玩什么游戏,但不能影响作息;
可以选择菜吃多一点还是少一点,但要有蔬菜。
可以尝试自己的新发明,但如果把房间弄乱、弄脏了,要自己收拾。
这样既尊重孩子的选择,又帮他学会在规则中自由,而不是在混乱中做决定。
孩子的未来,不在于我们说了多少道理,而在于我们是怎么影响孩子的。
我们不必完美,只要在成长的路上,愿意带着孩子一起变好,就已经是最好的教育了。